| 病害中文名: |
鱼尾葵灰霉病 |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 病害英文名: |
Common fishtailpalm gray mold |
| 病原信息: |
| 病原中文名: | 灰葡萄孢 |
| 病原学名: | Botrytis cinerea Person ex Fr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灰葡萄孢 |
| 病原介绍: | 子座埋生在寄主组织内 , 分生孢子梗细长从表皮表面长出 , 直立 , 分枝少 , 深褐色 , 具隔膜 6~16 个 , 大小 880~2340 × 11~22( μ m), 分生孢子梗端先缢缩后膨大 , 膨大部具小瘤状突起 , 突起上着生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 近球形或椭圆形 , 大小 5~12.5 × 3~9.5( μ m)。 |
| 病原中文名: | 富克尔核盘菌 |
| 病原学名: | Sclerotinia fucckeliana (de Bary) Fuck.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富克尔核盘菌 |
| 病原介绍: | 菌落初为灰白色,后为褐色,分生孢子梗散生或簇生于菌落内,浅褐色至褐色;分生孢子大小因环境条件的影响变化较大,广卵形较多,大小6~18×5~12(μm)D扫描电镜下孢子表面光滑D菌核基物表面生,但Cze+2Dox培养基上菌核半埋生居多,大小2.5~15mm左右,圆形至长圆形,常集结成大型不规则形的菌核。性孢子阶段常见,丝精器白色,群体呈灰白色,性孢子球形,大小3~4μm。子囊盘2-3个束生于菌核上,具柄;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100~130×9~13(μm)。侧丝线形,有隔膜;子囊孢子无色,卵形或椭圆形,8.5~11×3.5~6(μm)。 |
|
| 病原图: | |
| 寄主信息: |
|
| 侵染部位: |
叶片 |
| 症状图: |
|
| 病害症状: |
多始于叶片边缘,初病部组织褪绿,渐变成浅褐色,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灰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在病株上或腐烂的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病菌不侵染种子,但菌核混入种子中间可随种子调运传播。此外越冬期转移土壤或残株时,携带菌核或菌丝体也能传播。气温18~23℃,天气潮湿或遇有连阴雨或时晴时雨,湿度高于90%,利于该菌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释放及萌发。此菌在0~10℃低温条件下也很活跃。该菌孢子萌发后很少直接侵入生长活跃的组织,但可通过伤口侵入或者在衰老的花柄、正在枯死的叶片上生长一段时间后产生菌丝体侵入。该菌有性态产生的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体,能直接侵入。个别情况下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但不多见。该病系低温高湿型病害,多于早春、晚秋或冬季出现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或流行。 |
| 预测预报: |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 防治办法: |
(1)精心养护,增强寄主抗病力。(2)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3)有大的重要的活动时,根据天气测报该病有可能大流行的应开展预防性防治,在雨季到来之前或初发病时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使百克(咪鲜安)乳油9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大力水悬浮剂9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
| 为害情况: |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多始于叶片边缘,初病部组织褪绿,渐变成浅褐色,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灰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Sclerotinia fuckelana (de Bary) Fuck.称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异名Botry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 Whetzel。无性态为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富克尔核盘菌菌落初为灰白色,后为褐色,分生孢子梗散生或簇生于菌落内,浅褐色至褐色;分生孢子大小因环境条件的影响变化较大,广卵形较多,大小6~18×5~12(μm)D扫描电镜下孢子表面光滑D菌核基物表面生,但Cze+2Dox培养基上菌核半埋生居多,大小2.5~15mm左右,圆形至长圆形,常集结成大型不规则形的菌核。性孢子阶段常见,丝精器白色,群体呈灰白色,性孢子球形,大小3~4μm。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近球形至卵形,大小9~15×6.5~10(μm)。除侵染鱼尾葵外,还可侵染球根海棠、鬼针草、金盏菊、鸭嘴花、贴梗海棠、虎头兰、美人蕉、醉蝶花、文殊兰、珊珊花、大丽花、令箭荷花、宣草、扶桑、唐富蒲、朱顶红、菊花、一品红、茶花、迎春花、月季、樱花、杜鹃花、一串红、马蹄莲等多种花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在病株上或腐烂的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病菌不侵染种子,但菌核混入种子中间可随种子调运传播。此外越冬期转移土壤或残株时,携带菌核或菌丝体也能传播。气温18~23℃,天气潮湿或遇有连阴雨或时晴时雨,湿度高于90%,利于该菌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释放及萌发。此菌在0~10℃低温条件下也很活跃。该菌孢子萌发后很少直接侵入生长活跃的组织,但可通过伤口侵入或者在衰老的花柄、正在枯死的叶片上生长一段时间后产生菌丝体侵入。该菌有性态产生的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体,能直接侵入。个别情况下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但不多见。该病系低温高湿型病害,多于早春、晚秋或冬季出现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或流行。
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增强寄主抗病力。(2)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3)有大的重要的活动时,根据天气测报该病有可能大流行的应开展预防性防治,在雨季到来之前或初发病时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使百克(咪鲜安)乳油9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大力水悬浮剂9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