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害中文名: |
油菜白锈病 |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 病害英文名: |
Bird Rape white rust |
| 病原信息: |
| 病原中文名: | 白锈菌 |
| 病原学名: | Albugo candida (Pers.) O.Kuntze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白锈属,白锈菌 |
| 病原介绍: | 菌丝无分隔 , 蔓延于寄主细胞间隙。孢子囊梗短棍棒状 , 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孢子囊卵圆形至球形 , 无色 , 萌发时产生 5~18 个具双鞭毛的游动孢子。白锈菌孢子囊和卵孢子稍小 , 长宽分别为 15.42 × 14.48μm和 33~48 × 33~51μm;褐色 , 近球形 , 外壁有瘤状突起。孢子囊萌发最低和最适温度为 10 ℃ , 最高 25 ℃。 |
|
| 病原图: | |
| 寄主信息: |
|
| 侵染部位: |
叶、茎、果 |
| 症状图: |
|
| 病害症状: |
叶片染病在叶面上可见浅绿色小点 , 后渐变黄呈圆形病斑 , 叶背面病斑处长出白色漆状疱状物。花梗染病顶部肿大弯曲 , 呈 " 龙头 " 状 , 花瓣肥厚变绿 , 不能结实。茎、枝、花梗、花器、角果等染病部位均可长出白色漆状疱状物 , 且多呈长条形或短条状。系统侵染时产生龙头拐症状 , 但不同于油菜霜霉病。但在油菜花梗上可见霜霉菌二次侵染 , 即在白锈菌孢子囊堆里可见到霜霉菌 , 这是在竞争营养。 |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夏 , 据试验每克油菜种子中有卵孢子 6~41 个 , 多者高达 1500个 , 把卵孢混入油菜种子中播种 , 发病率大幅度提高且多引起系统侵染 , 产生龙头拐症状。越夏的卵孢子萌发产出孢子囊 , 释放出游动孢子侵染油菜引致初侵染。在被侵染的幼苗上形成孢子囊堆进行再侵染。冬季则以菌丝和孢子囊堆在病叶上越冬 , 翌年春季气温升高 , 孢子囊借气流传播 , 遇有水湿条件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侵染油菜叶、花梗、花及角果进行再侵染 , 油菜成熟时又产生卵孢子在病部或混入种子中越夏。白锈菌产生孢子囊适温 8~10 ℃ , 萌发适温 7~ 13 ℃ , 低于 0 ℃或高于 25 ℃一般不萌发 , 湿度要求 95~1 00%。潜育期约 12 天 , 一般 19~22 天。 病斑显症至散出孢子囊约 5 天。气温 10 ℃时孢子囊需经 7 天破裂 ,18~20 ℃只需 5 天。生产上气温 18~20 ℃ , 连续降雨 2~3 天孢子囊破裂达到高峰。云南在 4~6 片真叶的 10 月中旬~11 月下旬及抽墓至盛花期出现 2 个高峰期。上海 2~4 月降雨量大雨日多发病重。 |
| 预测预报: |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抗白锈病的油菜品种如国庆 25 、东辐 1 号、小塔、加拿大 1 号、蓉油3 号、江盐 1 号、加拿大 3 号、花叶油菜、云油 31 号、宁油 1 号、新油 9 号、亚油 1 号、茨油 1 号等。 (2) 甲霜灵系列杀菌剂对白锈病有较好防治效果。此外还可选用 65% 硫菌?霉威 ( 甲霉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 多?霉威 ( 菌无常、万霉敌 ) 可湿性粉剂 800~900倍液 , 可兼治油菜白斑病。 |
| 为害情况: |
|
| 总体描述: |
症状 我国西南、江苏、浙江、上海油菜区发生严重。叶、茎、角果均可受害。叶片染病在叶面上可见浅绿色小点 , 后渐变黄呈圆形病斑 , 叶背面病斑处长出白色漆状疱状物。花梗染病顶部肿大弯曲 , 呈 " 龙头 " 状 , 花瓣肥厚变绿 , 不能结实。茎、枝、花梗、花器、角果等染病部位均可长出白色漆状疱状物 , 且多呈长条形或短条状。系统侵染时产生龙头拐症状 , 但不同于油菜霜霉病。但在油菜花梗上可见霜霉菌二次侵染 , 即在白锈菌孢子囊堆里可见到霜霉菌 , 这是在竞争营养。
病原 Albugo candida (Pers.) Kuntze 称白锈菌 ,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该菌菌丝无分隔 , 蔓延于寄主细胞间隙。孢子囊梗短棍棒状 , 其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孢子囊卵圆形至球形 , 无色 , 萌发时产生 5~18 个具双鞭毛的游动孢子。 病菌大小 15~27 × 13~25(μm)。卵孢子褐色 , 近球形 , 外壁有瘤状突起。孢子囊萌发最适温 10 ℃左右 , 最高 25 ℃ , 侵入寄主最适温度为18 ℃。该菌除侵染油菜外 , 还侵染白菜、萝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夏 , 据试验每克油菜种子中有卵孢子 6~41 个 , 多者高达 1500个 , 把卵孢混入油菜种子中播种 , 发病率大幅度提高且多引起系统侵染 , 产生龙头拐症状。越夏的卵孢子萌发产出孢子囊 , 释放出游动孢子侵染油菜引致初侵染。在被侵染的幼苗上形成孢子囊堆进行再侵染。冬季则以菌丝和孢子囊堆在病叶上越冬 , 翌年春季气温升高 , 孢子囊借气流传播 , 遇有水湿条件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侵染油菜叶、花梗、花及角果进行再侵染 , 油菜成熟时又产生卵孢子在病部或混入种子中越夏。白锈菌产生孢子囊适温 8~10 ℃ , 萌发适温 7~ 13 ℃ , 低于 0 ℃或高于 25 ℃一般不萌发 , 湿度要求 95~1 00%。潜育期约 12 天 , 一般 19~22 天。 病斑显症至散出孢子囊约 5 天。气温 10 ℃时孢子囊需经 7 天破裂 ,18~20 ℃只需 5 天。生产上气温 18~20 ℃ , 连续降雨 2~3 天孢子囊破裂达到高峰。云南在 4~6 片真叶的 10 月中旬~11 月下旬及抽墓至盛花期出现 2 个高峰期。上海 2~4 月降雨量大雨日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白锈病的油菜品种如国庆 25 、东辐 1 号、小塔、加拿大 1 号、蓉油3 号、江盐 1 号、加拿大 3 号、花叶油菜、云油 31 号、宁油 1 号、新油 9 号、亚油 1 号、茨油 1 号等。 (2)甲霜灵系列杀菌剂对白锈病有较好防治效果。此外还可选用 65% 硫菌?霉威 ( 甲霉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 多?霉威 ( 菌无常、万霉敌 ) 可湿性粉剂 800~900倍液 , 可兼治油菜白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