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害中文名: |
油菜黑腐病 |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 病害英文名: |
Bird Rape black rot |
| 病原信息: |
| 病原中文名: | 油菜黄单胞杆菌油菜致病变种 |
| 病原学名: |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Pammel) Dowson |
| 分类地位: |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油菜黄单胞杆菌油菜致病变种 |
| 病原介绍: | 菌体杆状 , 大小 0.7~3.0 × 0.4~0.5 μm , 极生单鞭毛 , 无芽孢 , 有荚膜。菌体单生或链生 , 革兰氏染色阴性。在牛肉汁琼脂培养基上菌落近圆形 , 初呈淡黄色 , 后变蜡黄色 , 边缘完整 , 略凸起 , 薄或平滑 , 具光泽 , 老龄菌落边缘呈放线状。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 25~30 ℃ , 最高 39 ℃ , 最低 5 ℃ , 致死温度 51 ℃经 10 分钟 , 耐酸碱度范围 pH6.1~6.8,pH6.4 最适。 |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 寄主信息: |
|
| 侵染部位: |
叶、茎、果 |
| 症状图: |
|
| 病害症状: |
叶片染病现黄色 "V" 字型斑 , 叶脉黑褐色 , 叶柄暗绿色水渍状 , 有时溢有黄色菌脓 , 病斑扩展致叶片干枯。抽薹后主轴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长条斑 , 湿度大时溢出大量黄色菌脓 , 后变黑褐色腐烂 , 主轴萎缩卷曲 , 角果干税或枯死。角果染病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斑 , 稍凹陷 , 种子上生油浸状褐色斑 , 局限在表皮上。该病可致根、茎、维管束变黑 , 后期部分或全株枯萎。 |
| 发病规律: |
该菌在种子上或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内及采种株上越冬。如播 带病种子 , 幼苗出土时依附在子叶上的病菌从子叶边缘的水孔或伤口侵入 , 引起发病。成株叶片染病 , 病原细菌在薄壁细胞内繁殖 , 再迅速进入维管束 , 引起叶片发病 , 再从叶片维管束蔓延至茎部维管束 , 引致系统侵染。采种株染病 , 细菌由果柄处维管束侵入 , 进入种子皮层或经荚皮的维管束进入种脐 , 致种内带菌。此外也可随病残体碎片混入或附着在种子上 , 致种外带菌 , 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 28 个月 , 成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在生长期主要通过病株、肥料、风雨或农具等传播蔓延。一般与十字花科连作 , 或高温多雨天气及高湿条件 , 叶面结露、叶缘吐水 , 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平均气温 15 ℃时开始发病 ,15~28 ℃发病重 , 气温低于 8 ℃停止发病 , 降雨 20~30(mm) 以上发病呈上升趋势 , 光照少发病重。此外 , 肥水管理不当 , 植株徒长或早衰 , 寄主处于感病阶段 , 害虫猖獗或暴风雨频繁发病重。 |
| 预测预报: |
|
| 病害分类: |
细菌 |
| 防治办法: |
(1) 种植抗病品种。 (2)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 2~3 年轮作。 (3) 从无病田或无病株上采种。 (4) 种子消毒 100ml水中加入 0.6ml 醋酸、 2.9ml 硫酸锌溶解后温度控制在 39 ℃ , 浸种 20 分钟 , 冲洗 3 分钟后晾干播种。也可用 50% 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 0.4% 拌种预防苗期黑腐病的发生。此外还可用农抗 751 杀菌剂 100倍液 15ml 浸拌 200g 种 子 , 吸附后阴干; 或每 kg 种子用漂白粉 10~2Og( 有效成分 ) 加少量水 , 将种子拌匀后 , 放入容器内封存 16 小时。均能有效地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种子上携带的黑腐病菌。 (5) 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播种 , 不宜播种过早 , 合理浇水 , 适期蹲苗 , 注意减少伤口 , 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6) 发病初期喷洒 68% 或 72%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3000 倍液或新植霉素 100~200 mg/kg 、氯霉素 50~100 mg/kg 、 20% 噻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500倍液。但对铜剂敏感的品种须慎用。 |
| 为害情况: |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和角果。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叶片染病现黄色 "V" 字型斑 , 叶脉黑褐色 , 叶柄暗绿色水渍状 , 有时溢有黄色菌脓 , 病斑扩展致叶片干枯。抽薹后主轴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长条斑 , 湿度大时溢出大量黄色菌脓 , 后变黑褐色腐烂 , 主轴萎缩卷曲 , 角果干税或枯死。角果染病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斑 , 稍凹陷 , 种子上生油浸状褐色斑 , 局限在表皮上。该病可致根、茎、维管束变黑 , 后期部分或全株枯萎。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 (Pammal) Dowson 称油菜黄单胞菌油菜致病变种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致病变种), 属细菌。异名 X.campestris (Pammal) Dowson。菌体杆状 , 大小 0.7~3.0 × 0.4~0.5(μm), 极生单鞭毛 , 无芽孢 , 具荚膜 , 菌体单生或链生 , 革兰氏染色阴性。在牛肉汁琼脂培养基上菌落近圆形 , 初呈淡黄色 , 后变蜡黄色 , 边缘完整 , 略凸起 , 薄或平滑 , 具光泽 , 老龄菌落边缘呈放射状。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 25~30 ℃ , 最高 39 ℃ , 最低 5 ℃ , 致死温度 51 ℃经 10 分钟 , 耐酸碱度范围 pH6.1~6.8, pH6.4 最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在种子上或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内及采种株上越冬。如播 带病种子 , 幼苗出土时依附在子叶上的病菌从子叶边缘的水孔或伤口侵入 , 引起发病。成株叶片染病 , 病原细菌在薄壁细胞内繁殖 , 再迅速进入维管束 , 引起叶片发病 , 再从叶片维管束蔓延至茎部维管束 , 引致系统侵染。采种株染病 , 细菌由果柄处维管束侵入 , 进入种子皮层或经荚皮的维管束进入种脐 , 致种内带菌。此外也可随病残体碎片混入或附着在种子上 , 致种外带菌 , 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 28 个月 , 成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在生长期主要通过病株、肥料、风雨或农具等传播蔓延。一般与十字花科连作 , 或高温多雨天气及高湿条件 , 叶面结露、叶缘吐水 , 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平均气温 15 ℃时开始发病 ,15~28 ℃发病重 , 气温低于 8 ℃停止发病 , 降雨 20~30(mm) 以上发病呈上升趋势 , 光照少发病重。此外 , 肥水管理不当 , 植株徒长或早衰 , 寄主处于感病阶段 , 害虫猖獗或暴风雨频繁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 (2)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 2~3 年轮作。 (3) 从无病田或无病株上采种。 (4) 种子消毒 100ml水中加入 0.6ml 醋酸、 2.9ml 硫酸锌溶解后温度控制在 39 ℃ , 浸种 20 分钟 , 冲洗 3 分钟后晾干播种。也可用 50% 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 0.4% 拌种预防苗期黑腐病的发生。此外还可用农抗 751 杀菌剂 100倍液 15ml 浸拌 200g 种 子 , 吸附后阴干; 或每 kg 种子用漂白粉 10~2Og( 有效成分 ) 加少量水 , 将种子拌匀后 , 放入容器内封存 16 小时。均能有效地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种子上携带的黑腐病菌。 (5) 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播种 , 不宜播种过早 , 合理浇水 , 适期蹲苗 , 注意减少伤口 , 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6) 发病初期喷洒 68% 或 72%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3000 倍液或新植霉素 100~200 mg/kg 、氯霉素 50~100 mg/kg 、 20% 噻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500倍液。但对铜剂敏感的品种须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