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害中文名: |
油菜菌核病 |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 病害英文名: |
Bird Rape Sclerotinia rot |
| 病原信息: |
| 病原中文名: | 核盘菌 |
| 病原学名: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类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核盘菌 |
| 病原介绍: | 菌核初白色 , 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 , 大小不等 1.1~6.5 × 1.1~3.5(mm), 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 , 存活 4~11 年 , 水由经 1 个月腐烂。 5~20 ℃ , 菌核吸水萌发 , 产出 ,1~30 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 , 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 , 一般 3~15(mm), 有的可达 6~7(cm), 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 , 逐渐展开呈杯 状或盘状 , 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产生很多子囊和侧丝 , 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 , 高达 90cm, 子囊无色 , 棍棒状 , 内生 8 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 , 单胞 , 大小 10~15 × 5~10( μ m) 。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除侵染十字花科外 , 还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等多种蔬菜。 0~35 ℃菌丝能生长 , 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 20 ℃ , 最高 35 ℃ ,50 ℃经 5 分钟致死。 |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 寄主信息: |
|
| 侵染部位: |
茎、叶、花、果 |
| 症状图: |
|
| 病害症状: |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 结实期发生最重。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 , 茎部受害最重。茎部染病初现浅褐色水渍状病斑 , 后发展为具轮纹状的长条斑 , 边缘褐色 , 湿度大时表生棉絮状白色菌丝 , 偶见黑色菌核 , 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 , 内生很多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表皮开裂后 , 露出麻丝状纤维 , 茎易折断 , 致病部以上茎枝萎蔫枯死。叶片染病初呈不规则水浸状 , 后形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 , 病斑中央黄褐色 , 外围暗青色 , 周缘浅黄色 , 病斑上有时轮纹明显 , 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 , 病叶易穿孔。花瓣染病初呈水浸状 , 渐变为苍白色 , 后腐烂。角果染病初现水渍状褐色病斑 , 后变灰白色 , 种子瘪瘦 , 无光泽。 |
| 发病规律: |
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混杂在种子间越 冬或越夏。我国南方冬播油菜区 10~12 月有少数菌核萌发 , 使幼苗发病 , 绝大多数菌核在翌年 3~4 月间萌发 , 产生子囊盘。我国北方油菜区则在 3~5 月间萌发。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里弹出 , 借气流传播 , 侵染衰老的叶片和花瓣 , 长出菌丝体 , 致寄主组织腐烂变色。病菌从叶片扩展到叶柄 , 再侵入茎秆 , 也可通过病、健组织接触或蘸附进行重复侵染。生长后期又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适温 O~30 ℃ , 最适温度 20 ℃ , 最适相对湿度 85% 以上。菌核可不休眠 ,5~20 ℃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即可萌发 , 其中以 15 ℃最适。在潮湿土壤中菌核能存活 1 年 , 干燥土中可存活 3 年。子囊孢子 0~35 ℃均可萌发 , 但以 5~10 ℃为适 , 萌发经 48 小时完成。生产上在菌核数量大时 , 病害发生流行取决于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 , 旬降雨量超过 5Omm, 发病重 , 小于 3Omm 则发病轻 , 低于 1Omm 难于发病。此外连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播种过密、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植株倒伏、早春寒流侵袭频繁或遭受冻害发病重。 |
| 预测预报: |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 防治办法: |
根据该病发生为害特点 , 应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才能控制其流行。(1) 实行稻油轮作或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轮作可减少菌源。 (2) 多雨地区推行窄厢深沟栽培法 , 利于春季沥水防渍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3) 选用抗、耐病品种。 如陕油 8 号 , 中双 9 号 ( 全能 628), 秦油 7 号 , 中油杂 2 号 , 苏油 1 号 , 油研十号 , 中油杂 3 号 , 中油杂 9 号、华油 2790, 中双 6 号 , 秦油 2 号 , 中双 4 号 , 蓉油 3 号 , 江盐 1 号 , 豫油 2 号 , 滁油 4 号 , 甘油 5 号 , 皖油 12 号、 13 号 , 核杂 2 号 , 赣油 13 、 14 号 , 油研 7 号 , 黔油双低 2 号 , 青油 14 号 , 中 油 821,81004、皖油 18 号等。 (4)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 , 用 10% 盐水选种 , 汰除浮起来的病种子及小菌核 , 选好的种子晾干后播种。 (5) 每年 9 月选好苗床 , 培育矮壮苗 , 适时接茬移栽 , 做到合理密植 , 杂交油菜 667㎡栽植 10000~12000 株。 (6)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 避免偏施氮肥 , 配施磷、钾肥及硼锰等微量元素 , 防止开花结荚期徒长、倒伏或脱肥早衰 , 及时中耕或清沟培土 , 盛花期及时摘除黄叶、老叶 , 防止病菌蔓延 , 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 , 减轻发病。 (7) 药剂防治。稻油栽培区重点抓两次防治。一是子囊盘萌发盛期在稻茬油菜田四周田埂上喷药杀灭菌核萌发长出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 二是在 3 月上、中旬油菜盛花期一、二类油菜田喷 40%菌核净可溶性粉剂 500倍液或 35% 多菌灵磺酸盐 ( 菌核光 ) 悬浮剂600倍液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27% 多?烯唑 ( 快得净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7 天后进行第二次防治。此外还可选用 50% 多?菌核 ( 复方菌核净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50% 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 乙烯菌核利 ( 农利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 1000倍液。 也可用菜丰宁 100 g 对水 15~20L, 把油菜的根在药水中浸蘸一下后定植。提倡施用真菌王肥 200 ml, 与 60% 多菌灵盐酸盐 ( 防霉宝 ) 可溶性粉剂60 g 加水60 L, 于初花未期防治油菜菌核病 , 防效达 85% 。也可在油菜盛花初期喷洒 20% 防霉宝缓释微胶囊剂每 667㎡ 用药40 g, 防效优于多菌灵、赤霉清等。提倡使用 25% 咪鲜铵 ( 使百克 ) 乳油 1000倍液于中等发生年份在油菜盛花期至盛花未期施一次即可控制为害 , 但在花期多雨和严重发生年份应在油菜盛花期和盛花末期各用药一次。 (8) 生物防治用盾壳霉 (Coniothyrium minitans) 和木霉 (Trichoderma viride 及 T.harzianum) 效果较好 , 有希望推广。 |
| 为害情况: |
|
| 总体描述: |
症状 我国冬、春油菜栽培区均有发生 , 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冬油菜受害重。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 结实期发生最重。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 , 茎部受害最重。茎部染病初现浅褐色水渍状病斑 , 后发展为具轮纹状的长条斑 , 边缘褐色 , 湿度大时表生棉絮状白色菌丝 , 偶见黑色菌核 , 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 , 内生很多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表皮开裂后 , 露出麻丝状纤维 , 茎易折断 , 致病部以上茎枝萎蔫枯死。叶片染病初呈不规则水浸状 , 后形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 , 病斑中央黄褐色 , 外围暗青色 , 周缘浅黄色 , 病斑上有时轮纹明显 , 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 , 病叶易穿孔。花瓣染病初呈水浸状 , 渐变为苍白色 , 后腐烂。角果染病初现水渍状褐色病斑 , 后变灰白色 , 种子瘪瘦 , 无光泽。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 称核盘菌 ,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长圆形至不规则形 , 似鼠粪状 , 初白色后变灰色 , 内部灰白色。菌核萌发后长出 1 至多个具长柄的肉质黄褐色盘状子囊盘 , 盘上着生一层子囊和侧丝 , 子囊无色棍棒状 , 内含单胞无色子囊孢子 8 个 , 侧丝无色 , 丝状 , 夹生在子囊之间。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混杂在种子间越 冬或越夏。我国南方冬播油菜区 10~12 月有少数菌核萌发 , 使幼苗发病 , 绝大多数菌核在翌年 3~4 月间萌发 , 产生子囊盘。我国北方油菜区则在 3~5 月间萌发。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里弹出 , 借气流传播 , 侵染衰老的叶片和花瓣 , 长出菌丝体 , 致寄主组织腐烂变色。病菌从叶片扩展到叶柄 , 再侵入茎秆 , 也可通过病、健组织接触或蘸附进行重复侵染。生长后期又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适温 O~30 ℃ , 最适温度 20 ℃ , 最适相对湿度 85% 以上。菌核可不休眠 ,5~20 ℃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即可萌发 , 其中以 15 ℃最适。在潮湿土壤中菌核能存活 1 年 , 干燥土中可存活 3 年。子囊孢子 0~35 ℃均可萌发 , 但以 5~10 ℃为适 , 萌发经 48 小时完成。生产上在菌核数量大时 , 病害发生流行取决于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 , 旬降雨量超过 5Omm, 发病重 , 小于 3Omm 则发病轻 , 低于 1Omm 难于发病。此外连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播种过密、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植株倒伏、早春寒流侵袭频繁或遭受冻害发病重。
防治方法 根据该病发生为害特点 , 应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才能控制其流行。(1) 实行稻油轮作或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轮作可减少菌源。 (2) 多雨地区推行窄厢深沟栽培法 , 利于春季沥水防渍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3) 选用抗、耐病品种。 如陕油 8 号 , 中双 9 号 ( 全能 628), 秦油 7 号 , 中油杂 2 号 , 苏油 1 号 , 油研十号 , 中油杂 3 号 , 中油杂 9 号、华油 2790, 中双 6 号 , 秦油 2 号 , 中双 4 号 , 蓉油 3 号 , 江盐 1 号 , 豫油 2 号 , 滁油 4 号 , 甘油 5 号 , 皖油 12 号、 13 号 , 核杂 2 号 , 赣油 13 、 14 号 , 油研 7 号 , 黔油双低 2 号 , 青油 14 号 , 中 油 821,81004、皖油 18 号等。 (4)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 , 用 10% 盐水选种 , 汰除浮起来的病种子及小菌核 , 选好的种子晾干后播种。 (5) 每年 9 月选好苗床 , 培育矮壮苗 , 适时接茬移栽 , 做到合理密植 , 杂交油菜 667㎡栽植 10000~12000 株。 (6)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 避免偏施氮肥 , 配施磷、钾肥及硼锰等微量元素 , 防止开花结荚期徒长、倒伏或脱肥早衰 , 及时中耕或清沟培土 , 盛花期及时摘除黄叶、老叶 , 防止病菌蔓延 , 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 , 减轻发病。 (7) 药剂防治。稻油栽培区重点抓两次防治。一是子囊盘萌发盛期在稻茬油菜田四周田埂上喷药杀灭菌核萌发长出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 二是在 3 月上、中旬油菜盛花期一、二类油菜田喷 40%菌核净可溶性粉剂 500倍液或 35% 多菌灵磺酸盐 ( 菌核光 ) 悬浮剂600倍液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27% 多?烯唑 ( 快得净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7 天后进行第二次防治。此外还可选用 50% 多?菌核 ( 复方菌核净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50% 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 乙烯菌核利 ( 农利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 1000倍液。 也可用菜丰宁 100 g 对水 15~20L, 把油菜的根在药水中浸蘸一下后定植。提倡施用真菌王肥 200 ml, 与 60% 多菌灵盐酸盐 ( 防霉宝 ) 可溶性粉剂60 g 加水60 L, 于初花未期防治油菜菌核病 , 防效达 85% 。也可在油菜盛花初期喷洒 20% 防霉宝缓释微胶囊剂每 667㎡ 用药40 g, 防效优于多菌灵、赤霉清等。提倡使用 25% 咪鲜铵 ( 使百克 ) 乳油 1000倍液于中等发生年份在油菜盛花期至盛花未期施一次即可控制为害 , 但在花期多雨和严重发生年份应在油菜盛花期和盛花末期各用药一次。 (8) 生物防治用盾壳霉 (Coniothyrium minitans) 和木霉 (Trichoderma viride 及 T.harzianum) 效果较好 , 有希望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