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寄生疫霉 |
病原学名: |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寄生疫霉 |
病原介绍: | 菌丝白色 , 棉絮状 , 无隔 , 分枝多 , 气生菌丝发达 , 病组织和培养基上易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囊梗无色 , 纤细 , 无隔膜 , 一般不分枝 ; 孢子囊无色或微黄 , 卵圆形、球形至长卵圆形 , 大小 30~70 × 20~50 μm; 孢子囊顶端乳头状突起明显 , 大小 5.8 × 6.2μm。菌丝顶端或中间可生大量黄色圆球形厚垣孢子 , 直径 20~40 μm , 壁厚 1.3~2.5μm, 单生或串生。 |
|
发病规律: |
病菌随病残体中的卵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经雨水溅到寄主上,病菌即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一串红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入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孢子囊,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秋后在病组织中又形成卵孢子越冬。该菌生长适温24~28℃,适宜发病温度28℃,相对湿度高于85%,有利其孢子形成,相对湿度高于95%,菌丝生长旺盛。在这个条件下侵入后经24小时即显症,经64个小时,即可再侵染,因此高温多雨、湿度大是该病流行的条件。北京7月上旬至8月中旬第一场大雨后,常出现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出现后旬降雨量达100mm,且有大暴雨,中心病株向外扩展很快,如再遇降雨量l00mm以上或有1天特大暴雨该病可能大流行,造成毁灭性为害。北京、南京、上海、昆明该病多在7-8月发生。1999年8月昆明发生很重,与此间频繁降雨有关。 |
防治办法: |
(1)选择平坦或高燥地块栽植或摆放,注意通风透光,高温多雨年份或季节要注意及时排水和倒盆。(2)选用抗病无退化的品种。适时适量施肥,防止偏施、过施氮肥。(3)精心养护。要注意把湿度降下来,浇水时不要把泥土溅到植株上,有条件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0%以下;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4)必要时,进入7月雨季后据天气预报,在发病前开展预防性防治及时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发病高峰期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69%安克锰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
总体描述: |
一串红疫病又称疫霉病,遇有连阴雨多的年份常常流行,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大发生时损失30~50%或更多。
症状 主要发生在茎、枝上,也为害叶片和叶柄。茎部染病多从距地面1~2cm的茎节处到分杈处开始发病,病菌侵入后先出现暗绿色不规则形水渍状病斑,且不断向直扩展致病部产生褐色无明显边缘的病斑。该病扩展迅速,很快扩展到茎秤中部或顶端,出现黑色斑块,严重时整株变黑,茎部皮层的输导功能遭到破坏,致病部以上茎叶变黄后干枯。叶片染病多始于叶缘和叶基部,形成不规则的近圆形水渍状暗绿色大斑,边缘不明显。叶柄染病叶片萎垂。湿度大时或连续的连阴雨后病部生出稀疏的白霉,即病菌菌丝和孢囊梗及孢子囊。
病原Phytophoraparasiti Dast.称寄生疫霉,属卵菌。对这个学名中国真菌志认为该菌系p.nicotianaeanBredadehaan称烟草疫霉的同物异名。烟草疫霉菌在CA培养基上菌落为棉絮状,气生菌丝茂盛。菌丝直径2~6μm,具少量球形菌丝膨大体,大小10~21μm;菌丝膨大体上有放射状菌丝。孢囊梗不分枝或呈不规则状分枝,直径2~3.5μm。孢子囊球形或宽卵形,个别梨形,顶生、侧生或间生,大小变异大,一般33~61×23~47(μm),有明显乳突1~2个,个别3个,不脱落。游动孢子从孔口直接释放出,也可经泡囊放出,大小9~14×7~12(μm),鞭毛长6-30μm休止孢子球形,大小8.5~12μm。厚垣孢子球形,顶生或间生,大小21-49μm藏卵器球形,大小16~34μm。雄器近球形或圆筒形,围生,大小8~16×9~16(μm)。卵孢子球形,无色至浅黄色,大小14~28μm,壁厚,满器或不满器。生长温度最低9~10℃,最适24~28℃,最高为36.5~37℃。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体中的卵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经雨水溅到寄主上,病菌即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一串红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入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孢子囊,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秋后在病组织中又形成卵孢子越冬。该菌生长适温24~28℃,适宜发病温度28℃,相对湿度高于85%,有利其孢子形成,相对湿度高于95%,菌丝生长旺盛。在这个条件下侵入后经24小时即显症,经64个小时,即可再侵染,因此高温多雨、湿度大是该病流行的条件。北京7月上旬至8月中旬第一场大雨后,常出现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出现后旬降雨量达100mm,且有大暴雨,中心病株向外扩展很快,如再遇降雨量l00mm以上或有1天特大暴雨该病可能大流行,造成毁灭性为害。北京、南京、上海、昆明该病多在7-8月发生。1999年8月昆明发生很重,与此间频繁降雨有关。
防治方法(1)选择平坦或高燥地块栽植或摆放,注意通风透光,高温多雨年份或季节要注意及时排水和倒盆。(2)选用抗病无退化的品种。适时适量施肥,防止偏施、过施氮肥。(3)精心养护。要注意把湿度降下来,浇水时不要把泥土溅到植株上,有条件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0%以下;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4)必要时,进入7月雨季后据天气预报,在发病前开展预防性防治及时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发病高峰期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69%安克锰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