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办法: |
(1)精心养护。提倡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条件。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减少烂根,发现植株朽住不长时,要检视根部,若发现有白色绢丝呈放射状扩展时,要马上刮除菌丝,清除小菌核,并用50%拌种双粉剂1kg混合细干土15kg制成药土盖病穴,每穴用药土75g。(2)发病初期喷淋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每株喷淋对好的药液100~200ml。一品红苞片开始变色后对杀菌剂敏感,应试验后再用,生产上不要随意加大用药量。 |
总体描述: |
症状 初在根颈部表面现褐色水渍状斑,病部生出很多白色绢丝状物,即病原菌的菌丝体,高温高湿条件下,菌丝扩展到病株四周的土表,后期在病部产生很多油菜籽状小菌核。
病原 Athelia rolfsii (Curuzi)Tu. & Kimbrough.称罗耳前太菌,属担子菌门真菌.无性态为Sclerotium rolfsii 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自然条件很少。在生活史中主要靠无性态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营养菌丝和菌核。生育期中产生的营养菌丝白色,直径5.5~8.5μm,有明显缔状连结菌丝,每节具两个细胞核;在产生菌核之前可产生较纤细的白色菌丝,直径3.0~5.0μm,细胞壁薄,有隔膜,无缔状联结,常3~12条平行排列成束。菌丝细胞壁呈纤维状,平均厚度0.1~0.3μm,菌丝尖端前40~200μm处有酸性磷酸水解酵素的活性,大多被包围在各式不同的液泡中或溶素体中,此外可见核、核仁、内质网、边体。菌丝内的隔膜是典型的桶状隔膜,隔膜共5层。
白绢病菌核是由3~12条平行排列的菌丝柬形成,此时菌丝先长出侧生分枝,后再多叉分枝,逐渐变成球形,菌丝有互相吸引的物质存在,有认为菌丝在形成菌核苞芽时,菌丝彼此间有一可以互相吸引的物质存在,而苞芽发生后,能否继续发育成菌核,须视菌体自身是否有足够能量而定,在没有特定影响因子时,逐渐形成菌核。
白绢病菌为二大类:A型 菌丝生长稀疏,在培养皿边缘处产生较宽的环状菌核带,有较多的菌核生成。R型菌丝生长较厚实,在培养皿边缘处产生较少的菌核。菌核开始是由小群的菌丝集合形成苞芽,有疏松型、末端型、菌丝束型三种形式,由不规则分枝而来,且邻近菌丝有少许的假柔细胞成分。此菌丝组成开始紧贴,也可能有菌丝融合现象。白绢病菌的菌核在结构上可分为4部分:最外层是由暗褐色厚壁细胞形成的厚皮层;里面是壳层,由2~4层厚壁细胞连接排列而成;再里面是皮下层,由6~8层厚壁细胞构成;最内层是髓部,由菌丝状长方形细胞疏松地组成,充满一些电子密度较高的小颗粒体,可能是贮藏糖类,及一些膜裹住的黑色颗粒体。菌核内各细胞均具二个细胞核。成熟的菌核外皮含可抵抗恶劣环境的黑色素。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大部分分布在1~2cm表土层中。菌核在2.5cm以下发芽率明显减少,在土中7cm处几乎不发芽。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植株根茎基部的表皮或伤口侵入,病菌在田间靠流水或昆虫传播蔓延。高温、高湿、土壤粘重、排水不良、低洼地及多雨年份易发病。雨后马上转晴,病株迅速枯萎死亡。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提倡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条件。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减少烂根,发现植株朽住不长时,要检视根部,若发现有白色绢丝呈放射状扩展时,要马上刮除菌丝,清除小菌核,并用50%拌种双粉剂1kg混合细干土15kg制成药土盖病穴,每穴用药土75g。(2)发病初期喷淋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每株喷淋对好的药液100~200ml。一品红苞片开始变色后对杀菌剂敏感,应试验后再用,生产上不要随意加大用药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