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椰子红环腐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conut palm nematode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椰子红腐线虫 |
病原学名: | Rhadinaphelenchus cocophilus (Cobb.) J. B. Goodey |
分类地位: | 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细杆滑刃属,椰子红腐线虫 |
病原介绍: | 雌雄虫蠕虫状,体长约1000μm,虫体窄。口针长11~13(μm),中食道球长卵形,长为宽的1倍。雌线虫阴门腹面有C形裂,阴唇厚,单卵囊。雄虫交合刺小,刺远端具凹口,刺顶尖长圆,无引带,但具拟引带。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椰子 |
寄主英文名: | coconut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树干、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叶变黄从叶尖开始渐向中脉扩展,延及叶柄,整叶变黄变褐,枯萎脱落。把椰树茎干横切,距茎干外表皮3~5(cm)的维管束处有一圈宽3~4(cm)的橙红色环腐带,病原线虫多集中在这里。红环腐带常从茎干向上延伸数米高,再往上便分裂成红色纵向条纹进入叶柄,根系也常被侵染,变色根系组织上有大量线虫。 |
发病规律: |
传播介体主要是棕榈象甲(Rhynchoporus palmrum),其他还有蜘蛛、鸟类、老鼠;除为害椰子外,还常为害可可、油棕、枣椰等。该线虫通过叶基的裂口进入内部组织。茎干外围组织木栓化的4~7龄椰树最易感染。不同土壤类型的椰园均有发生。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线虫 |
防治办法: |
(1)严格检疫,严禁从病区引进带该线虫的寄主植物。(2)选种抗病的马来矮×西非高种椰子杂交种。(3)防治棕榈象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叶变黄从叶尖开始渐向中脉扩展,延及叶柄,整叶变黄变褐,枯萎脱落。把椰树茎干横切,距茎干外表皮3~5(cm)的维管束处有一圈宽3~4(cm)的橙红色环腐带,病原线虫多集中在这里。红环腐带常从茎干向上延伸数米高,再往上便分裂成红色纵向条纹进入叶柄,根系也常被侵染,变色根系组织上有大量线虫。
病原 Rhadinaphelenchus cocophilus (Cobb.) J. B. Goodey 称椰子红腐线虫,属线虫。雌雄虫蠕虫状,体长约1000μm,虫体窄。口针长11~13(μm),中食道球长卵形,长为宽的1倍。雌线虫阴门腹面有C形裂,阴唇厚,单卵囊。雄虫交合刺小,刺远端具凹口,刺顶尖长圆,无引带,但具拟引带。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传播介体主要是棕榈象甲(Rhynchoporus palmrum),其他还有蜘蛛、鸟类、老鼠;除为害椰子外,还常为害可可、油棕、枣椰等。该线虫通过叶基的裂口进入内部组织。茎干外围组织木栓化的4~7龄椰树最易感染。不同土壤类型的椰园均有发生。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严禁从病区引进带该线虫的寄主植物。(2)选种抗病的马来矮×西非高种椰子杂交种。(3)防治棕榈象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