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洋葱白腐病 |
病害别名: | 洋葱黑腐小核菌病 |
病害英文名: |
Onion white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白腐小核菌 |
病原学名: | 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小核菌属,白腐小核菌 |
病原介绍: | 生活史中以菌核和菌丝为主。菌核球形或扁球形 , 外表黑色 , 由 1~2 层厚壁暗色细胞组成。内部为紧密的浅 红色长形细胞 , 大小 0.3~1.0 × 03~1.4mm。菌核萌发时表面凸起 , 外皮破裂后细密的菌丝自由融合后伸出 , 在其上生小瓶梗 , 瓶梗上链生小型分生孢子。孢子透明 , 球形 , 直径 1.6~ 2.0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初发病时叶片从顶尖开始向下变黄后枯死 , 幼株发病通常枯萎 , 成熟的植株数周后衰弱、枯萎。湿度大时 , 葱头和不定根上长出许多绒毛状白色菌丝体 , 后菌丝减退而露出黑色球形菌核。根或鳞茎在田间即腐烂 , 呈水浸状。贮藏期鳞茎可继续腐烂。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存活越冬 , 遇根分泌物剌激萌发 , 长出菌丝侵染植株的根或茎。其营养菌丝在无寄主的土中不能存活 , 在株间辗转传播。侵染和扩展的最适温度为 15~20 ℃ , 在 5~10 ℃或高于 25 ℃病害扩展减缓。此外 , 土壤含水量对菌核的萌发有较大影响。一般在春末夏初多雨季节 , 病势发展快 , 夏季高温不利该病扩展。长期连作 , 排水不良 , 土壤肥力不足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提倡施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 ; 实行 3~4 年轮作 , 发病田避免连作。(2) 加强田间检查 , 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深埋。 (3) 播前用种子重量 0.3% 的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拌种。 (4) 病田在播种后约 5 周喷洒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 或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灌淋根茎。贮藏期可用上述杀菌剂喷洒 , 其中 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效果好。此外 , 也可喷淋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 1000 倍液 ,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防治 1 次或 2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大葱、洋葱、大蒜黑腐小核菌病。初发病时叶片从顶尖开始向下变黄后枯死 , 幼株发病通常枯萎 , 成熟的植株数周后衰弱、枯萎。湿度大时 , 葱头和不定根上长出许多绒毛状白色菌丝体 , 后菌丝减退而露出黑色球形菌核。根或鳞茎在田间即腐烂 , 呈水浸状。贮藏期鳞茎可继续腐烂。
病原 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 , 称白腐小核菌 , 属子囊菌门真菌。在其生活史中以菌核和菌丝为主。菌核球形或扁球形 , 外表黑色 , 由 1~2 层厚壁暗色细胞组成。内部为紧密的浅 红色长形细胞 , 大小 0.3~1.0 × 03~1.4mm。菌核萌发时表面凸起 , 外皮破裂后细密的菌丝自由融合后伸出 , 在其上生小瓶梗 , 瓶梗上链生小型分生孢子。孢子透明 , 球形 , 直径 1.6~ 2.0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存活越冬 , 遇根分泌物剌激萌发 , 长出菌丝侵染植株的根或茎。其营养菌丝在无寄主的土中不能存活 , 在株间辗转传播。侵染和扩展的最适温度为 15~20 ℃ , 在 5~10 ℃或高于 25 ℃病害扩展减缓。此外 , 土壤含水量对菌核的萌发有较大影响。一般在春末夏初多雨季节 , 病势发展快 , 夏季高温不利该病扩展。长期连作 , 排水不良 , 土壤肥力不足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 (1) 提倡施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 ; 实行 3~4 年轮作 , 发病田避免连作。(2) 加强田间检查 , 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深埋。 (3) 播前用种子重量 0.3% 的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拌种。 (4) 病田在播种后约 5 周喷洒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 或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灌淋根茎。贮藏期可用上述杀菌剂喷洒 , 其中 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效果好。此外 , 也可喷淋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 1000 倍液 ,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防治 1 次或 2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