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洋葱颈腐病

作者:洋葱 来源:Onion neck rot 发表时间:2007-07-10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洋葱颈腐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Onion neck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葱腐葡萄孢
病原学名:Botrytis allii Munn.、B.aclada Fresen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葱腐葡萄孢
病原介绍:该菌产生大、小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无色 , 后变浅褐色 , 单胞 , 长圆形。大小7.5~17.5×6.3~10(μm); 小型分生孢子单胞 , 球形 , 直径 3(μm), 孢子无色。分生孢子梗褐色 , 有隔膜 , 梗顶部分枝 , 且分枝顶端膨大 , 其上着生分生孢子。生长适温 15~20 ℃。
病原图: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洋葱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茎、叶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为害叶鞘和鳞茎的颈部 , 先产生淡褐色大块病斑 , 后内部组织腐烂 , 湿度大时病斑上长满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可在鳞茎表皮下产生黑褐色片状菌核 , 直径 1~5(mm) 。贮藏期 , 在茎或肩部呈现淡褐色变软凹陷斑 , 鳞片间有灰色霉层 , 最后形成许多黑色小菌核。有时与软腐病混发。
发病规律: 该菌多以菌丝体或菌核潜伏在鳞茎或病残体上越冬 , 由菌丝或菌 核上产生分生孢子, 随气流传播 , 病菌从叶片的伤口或枯死部位侵入、扩展 , 引起鳞茎或颈部发病。生长后期遇连阴雨或贮藏时湿度大 , 发病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用黄皮或红皮较抗病品种。 (2) 实行与非葱类 2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间作或高畦栽培 , 避免积水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禁大水漫灌。 (4)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切忌氮肥过多 , 以免贪青徒长而染病。 (5) 适时采收 , 及时晾晒。 (6) 科学储藏。储藏温度 0 ℃ , 相对湿度 65% 为适。 (7) 药剂防治  。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为害叶鞘和鳞茎的颈部 , 先产生淡褐色大块病斑 , 后内部组织腐烂 , 湿度大时病斑上长满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可在鳞茎表皮下产生黑褐色片状菌核 , 直径 1~5(mm) 。贮藏期 , 在茎或肩部呈现淡褐色变软凹陷斑 , 鳞片间有灰色霉层 , 最后形成许多黑色小菌核。有时与软腐病混发。 病原  Botrytis allii Munn. 称葱腐葡萄孢 , 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 :B.aclada  Fresen 该菌产生大、小两种类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无色 , 后变浅褐色 , 单胞 , 长圆形。大小7.5~17.5×6.3~10(μm); 小型分生孢子单胞 , 球形 , 直径 3(μm), 孢子无色。分生孢子梗褐色 , 有隔膜 , 梗顶部分枝 , 且分枝顶端膨大 , 其上着生分生孢子。生长适温 15~20 ℃。此外 ,B.squasoma、B.yssoidea 等菌也可引致类似症状 , 应注意区别。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多以菌丝体或菌核潜伏在鳞茎或病残体上越冬 , 由菌丝或菌 核上产生分生孢子, 随气流传播 , 病菌从叶片的伤口或枯死部位侵入、扩展 , 引起鳞茎或颈部发病。生长后期遇连阴雨或贮藏时湿度大 , 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黄皮或红皮较抗病品种。 (2) 实行与非葱类 2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间作或高畦栽培 , 避免积水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禁大水漫灌。 (4)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切忌氮肥过多 , 以免贪青徒长而染病。 (5) 适时采收 , 及时晾晒。 (6) 科学储藏。储藏温度 0 ℃ , 相对湿度 65% 为适。 (7) 药剂防治  。
(责任编辑:wq)

上一篇:洋葱菌核病

下一篇:洋葱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