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洋葱菌核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Onion Sclerotinia disease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核盘菌 |
病原学名: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类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核盘菌 |
病原介绍: | 菌核初白色 , 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 , 大小不等 1.1~6.5 × 1.1~3.5(mm), 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 , 存活 4~11 年 , 水由经 1 个月腐烂。 5~20 ℃ , 菌核吸水萌发 , 产出 ,1~30 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 , 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 , 一般 3~15(mm), 有的可达 6~7(cm), 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 , 逐渐展开呈杯 状或盘状 , 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产生很多子囊和侧丝 , 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 , 高达 90cm, 子囊无色 , 棍棒状 , 内生 8 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 , 单胞 , 大小 10~15 × 5~10( μ m) 。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除侵染十字花科外 , 还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等多种蔬菜。 0~35 ℃菌丝能生长 , 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 20 ℃ , 最高 35 ℃ ,50 ℃经 5 分钟致死。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根、花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病株的叶和花梗先端变黄 , 逐渐向下扩展 , 后枯死下垂 , 后期病部变为灰白色 , 管状叶和根部长出白色至黑色不规则形菌核 , 有时数个菌核黏合成一片。 |
发病规律: |
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 核 , 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传播蔓延 , 该病属分生孢子气传病害类型 , 其特点是以气传的分生孢子从寄主的花和衰老叶片侵入 , 以分生孢子和健株接触进行再侵染。侵入后 , 长出白色菌丝 , 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 , 易引起发病 , 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 , 直到条件恶化 , 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随种株混入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南方 2~4 月及 11~12 月适其发病 , 北方 3~5 月及 9~10 月发生多。本病对水分要求较高 ; 相对湿度高于 85%, 温度在 15~20 ℃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 , 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 , 菌核形成时间短 , 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以提高温度的生态防治为主 , 辅之以药剂防治 , 可以控制该病流行。 (1) 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 , 或收获后及时深翻 , 深度要求达到 20cm, 将菌核埋入深层 , 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增强寄生抗病力。 (2) 物理防治 : 播前用 10% 盐水漂种 2~3 次 , 汰除菌核 , 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 , 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旺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 (3) 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 20% 甲基立枯磷配成药土耙入土中 , 每 667㎡ 用药 0.5kg对细土 2Okg 拌匀;种子用 50 ℃温水浸种 10 分钟 , 即可杀死菌核。 (4) 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 , 下午及时放风排湿 , 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 , 早春日均温控制在 29 ℃或 31 ℃高温 , 相对湿度低于 65% 可减少发病 , 防止浇水过量 , 土壤湿度大时 , 适当延长浇 水间隔期。 (5) 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 , 采用烟雾法或喷雾法防治。用 15% 腐霉利 ( 速克灵 ) 烟剂或 45% 百菌清烟剂 , 每 667㎡ 250g, 熏 1 夜 , 隔 8~10 天 1 次 , 连续或与其它方法交替防 治 3~4 次 ; 喷撒 5% 百菌清粉尘剂 , 每 667 ㎡ 1kg; 或喷洒 50%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或 50% 乙烯菌核净 ( 农利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35% 多菌灵磺酸盐( 菌核光 ) 悬浮剂 600倍液、 40% 灰霉菌核净悬浮剂 1200倍液 , 于盛花期喷雾 , 每 667 ㎡ 喷对好的药液60L, 隔 8~9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3~4 次 , 病情严重时 , 除正常喷雾外 , 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对成 50 倍液 , 涂抹在瓜蔓病部 , 不仅控制扩展 , 还有治疗作用。 (6) 在土壤中添加 0.5% 及 1% 的 S -H 混合物 ( 稻壳、煎渣、虾壳粉、矽酸炉渣 ) 等加尿素、过磷酸钙制成土壤添加剂或土壤添加矿灰、碳酸钙都可明显抑制菌核病的发生。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病株的叶和花梗先端变黄 , 逐渐向下扩展 , 后枯死下垂 , 后期病部变为灰白色 , 管状叶和根部长出白色至黑色不规则形菌核 , 有时数个菌核黏合成一片。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obert) de Bary 称核盘菌 , 属子囊菌门真菌菌核初白色 , 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 , 大小不等 1.1~6.5 × 1.1~3.5(mm), 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 , 存活 4~11 年 , 水由经 1 个月腐烂。 5~20 ℃ , 菌核吸水萌发 , 产出 ,1~30 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 , 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 , 一般 3~15(mm), 有的可达 6~7(cm), 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 , 逐渐展开呈杯 状或盘状 , 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产生很多子囊和侧丝 , 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 , 高达 90cm, 子囊无色 , 棍棒状 , 内生 8 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 , 单胞 , 大小 10~15 × 5~10( μ m) 。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除侵染葫芦科外 , 还侵染茄科、十字花科、豆科等多种蔬菜。 0~35 ℃菌丝能生长 , 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 20 ℃ , 最高 35 ℃ ,50 ℃经 5 分钟致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 核 , 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传播蔓延 , 该病属分生孢子气传病害类型 , 其特点是以气传的分生孢子从寄主的花和衰老叶片侵入 , 以分生孢子和健株接触进行再侵染。侵入后 , 长出白色菌丝 , 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 , 易引起发病 , 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 , 直到条件恶化 , 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随种株混入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南方 2~4 月及 11~12 月适其发病 , 北方 3~5 月及 9~10 月发生多。本病对水分要求较高 ; 相对湿度高于 85%, 温度在 15~20 ℃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 , 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 , 菌核形成时间短 , 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 以提高温度的生态防治为主 , 辅之以药剂防治 , 可以控制该病流行。 (1) 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 , 或收获后及时深翻 , 深度要求达到 20cm, 将菌核埋入深层 , 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增强寄生抗病力。 (2) 物理防治 : 播前用 10% 盐水漂种 2~3 次 , 汰除菌核 , 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 , 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旺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 (3) 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 20% 甲基立枯磷配成药土耙入土中 , 每 667㎡ 用药 0.5kg对细土 2Okg 拌匀;种子用 50 ℃温水浸种 10 分钟 , 即可杀死菌核。 (4) 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 , 下午及时放风排湿 , 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 , 早春日均温控制在 29 ℃或 31 ℃高温 , 相对湿度低于 65% 可减少发病 , 防止浇水过量 , 土壤湿度大时 , 适当延长浇 水间隔期。 (5) 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 , 采用烟雾法或喷雾法防治。用 15% 腐霉利 ( 速克灵 ) 烟剂或 45% 百菌清烟剂 , 每 667 ㎡ 250g, 熏 1 夜 , 隔 8~10 天 1 次 , 连续或与其它方法交替防 治 3~4 次 ; 喷撒 5% 百菌清粉尘剂 , 每 667 ㎡ 1kg; 或喷洒 50%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或 50% 乙烯菌核净 ( 农利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35% 多菌灵磺酸盐( 菌核光 ) 悬浮剂 600倍液、 40% 灰霉菌核净悬浮剂 1200倍液 , 于盛花期喷雾 , 每 667 ㎡ 喷对好的药液60L, 隔 8~9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3~4 次 , 病情严重时 , 除正常喷雾外 , 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对成 50 倍液 , 涂抹在瓜蔓病部 , 不仅控制扩展 , 还有治疗作用。 (6) 在土壤中添加 0.5% 及 1% 的 S -H 混合物 ( 稻壳、煎渣、虾壳粉、矽酸炉渣 ) 等加尿素、过磷酸钙制成土壤添加剂或土壤添加矿灰、碳酸钙都可明显抑制菌核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