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洋葱枯萎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Onion Fusarium wil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尖镰孢菌洋葱专化型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epae (Ham.) Snyder et Hansen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尖镰孢菌洋葱专化型 |
病原介绍: | 子座褐色或紫色 , 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出棉絮状气生菌丝 , 产生桃红色或紫红色色素。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 : 大型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易形成 , 镰刀形或纺锤形 , 多具隔膜 3 个 , 大小 33~36 × 3.8~4( μ m),5 个隔膜的 44 × 3.9( μ m); 小型分生孢子生在气生菌丝中 , 单胞无色 , 卵形或长椭圆形 , 数量多。在菌丝中间或顶端形成球状厚垣孢子串生 , 病菌生长温限 4~35 ℃ , 发育适温 25~28 ℃。与典型种区别在于只侵染洋葱 , 不与马铃薯上的菌系交互侵染。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整株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苗期至定植后 15~60 天易发病。苗期染病 : 呈立枯状。稍后发病时 , 茎盘侧部变 褐向一侧弯曲。定植后 2~4 周发病时 , 病株地上部的下叶弯曲、黄化、萎蔫 , 地下叶鞘侧部腐烂。纵向剖开 , 可见茎盘已变褐。茎盘外侧有 1~2 片鳞片褐变 , 上现白色霉层 , 白色霉层从根盘向四周扩展 , 病株易拔出。贮藏期架藏的洋葱也发病。根盘变成灰褐色 , 鳞片基部呈灰褐色至浅黄色水渍状或干腐状腐烂 , 最后病鳞茎只剩下 2~3 片外皮而腐烂。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厚垣孢子残存在土壤中。土壤菌量高 , 种子也可带菌。病菌在葱茎盘附近死组织及枯死根中繁殖 , 后经鳞茎伤口侵入葱株体内 , 引起发病。气温 23~28 ℃、土壤 pH 值小的砂质土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实行轮作。注意测定土壤酸碱度 , 如土壤偏酸时 , 可通过施入适量生 石灰 , 把土壤 pH 值调到 6.5~7 。 (2) 注意选用对枯萎病抗性强的品种。 (3) 育苗及栽植后要加强管理 , 避免过度干燥及高温。 (4) 发病重的地区喷淋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 氯溴异氰尿酸 ( 消菌灵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苗期至定植后 15~60 天易发病。苗期染病 : 呈立枯状。稍后发病时 , 茎盘侧部变 褐向一侧弯曲。定植后 2~4 周发病时 , 病株地上部的下叶弯曲、黄化、萎蔫 , 地下叶鞘侧部腐烂。纵向剖开 , 可见茎盘已变褐。茎盘外侧有 1~2 片鳞片褐变 , 上现白色霉层 , 白色霉层从根盘向四周扩展 , 病株易拔出。贮藏期架藏的洋葱也发病。根盘变成灰褐色 , 鳞片基部呈灰褐色至浅黄色水渍状或干腐状腐烂 , 最后病鳞茎只剩下 2~3 片外皮而腐烂。
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f. sp. cepae (Hanz.) Snyd. et Hans., 称尖镰孢菌洋葱专化型 , 属半知菌类真菌。大型分生孢子梭形 , 具隔膜 2~3 个 , 两端尖 , 大小 27~46 × 3~5 μ m;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 , 单胞 , 平直或稍弯 , 大小 5~12 × 2.3~3.5μm;厚垣孢子球形 , 顶生或间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厚垣孢子残存在土壤中。土壤菌量高 , 种子也可带菌。病菌在葱茎盘附近死组织及枯死根中繁殖 , 后经鳞茎伤口侵入葱株体内 , 引起发病。气温 23~28 ℃、土壤 pH 值小的砂质土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无公害防治法 (1) 实行轮作。注意测定土壤酸碱度 , 如土壤偏酸时 , 可通过施入适量生 石灰 , 把土壤 pH 值调到 6.5~7 。 (2) 注意选用对枯萎病抗性强的品种。 (3) 育苗及栽植后要加强管理 , 避免过度干燥及高温。 (4) 发病重的地区喷淋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 氯溴异氰尿酸 ( 消菌灵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