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燕麦叶斑病

作者:燕麦 来源:Common Oat Drechslera leaf spo 发表时间:2007-07-10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燕麦叶斑病
病害别名: 燕麦条纹叶枯病
病害英文名: Common Oat Drechslera leaf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燕麦核腔菌
病原学名:Pyrenophora avenae Eidam Ito et Kurib.
分类地位: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梗 1~4 根 , 单生或丛生 , 具 3~8 个隔膜 , 大小 65~210 × 8~12(μm); 分生孢子圆柱状 , 两端圆 , 浅黄褐色 , 具 3~9 个横隔膜 , 脐明显内凹 , 大小 65~130 × 15~20(μm) 。子囊座烧瓶状 , 埋生在表皮下 , 外壁常附生分生孢子梗。子囊棍棒状 , 大小 250~400× 35~45 (μm), 内含 2~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 , 具 3~6 个横隔膜 ,1~4 个纵隔膜 , 浅黄褐色 , 大小 45~70 × 15~25(μm) 。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燕麦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叶、叶鞘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 , 灰绿色 , 大小 1~2 × 0.5~1.2(mm), 后渐变为浅褐色至红褐色 , 边缘紫色。病斑四周有一圈较宽的黄色晕圈 , 后期病斑继续扩展达 7~25 × 2~4(mm), 系不规则形条斑。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 , 从叶尖向下干枯。
发病规律: 云南、贵州一带病菌以孢子囊、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上或病种子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从幼嫩组织侵入 , 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土温低、湿度高 , 苗期易发病 , 生长期天气潮湿发病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 , 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40% 多?硫 ( 好光景 ) 悬浮剂 500 ~ 600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60% 多菌灵盐酸盐 ( 防霉宝 ) 可溶性粉剂600倍液 , 防治 1 次或 2 次。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又称条纹叶枯病。分布在我国各燕麦产区。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 , 灰绿色 , 大小 1~2 × 0.5~1.2(mm), 后渐变为浅褐色至红褐色 , 边缘紫色。病斑四周有一圈较宽的黄色晕圈 , 后期病斑继续扩展达 7~25 × 2~4(mm), 系不规则形条斑。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 , 从叶尖向下干枯。在我国南方燕麦区 , 该病常与锈病混合发生 , 对产量影响较大。 病原  Drechslera avenae (Eidam)Shoemaker = Helminthosporium avenae(Eidam) 称燕麦德氏霉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 Pyrenophora avenae  Eidam Ito et Kurib.称燕麦核腔菌 ,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 1~4 根 , 单生或丛生 , 具 3~8 个隔膜 , 大小 65~210 × 8~12(μm); 分生孢子圆柱状 , 两端圆 , 浅黄褐色 , 具 3~9 个横隔膜 , 脐明显内凹 , 大小 65~130 × 15~20(μm) 。子囊座烧瓶状 , 埋生在表皮下 , 外壁常附生分生孢子梗。子囊棍棒状 , 大小 250~400× 35~45 (μm), 内含 2~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 , 具 3~6 个横隔膜 ,1~4 个纵隔膜 , 浅黄褐色 , 大小 45~70 × 15~25(μ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云南、贵州一带病菌以孢子囊、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上或病种子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从幼嫩组织侵入 , 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土温低、湿度高 , 苗期易发病 , 生长期天气潮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 , 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40% 多?硫 ( 好光景 ) 悬浮剂 500 ~ 600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60% 多菌灵盐酸盐 ( 防霉宝 ) 可溶性粉剂600倍液 , 防治 1 次或 2 次。
(责任编辑:wq)

上一篇:燕麦叶枯病

下一篇:燕麦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