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燕麦锈病

作者:燕麦 来源:Common Oat rust 发表时间:2007-07-10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燕麦锈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Common Oat rus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型
病原学名:Puccinia coronata f.sp.avenae Erikss
分类地位: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柄锈菌属,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型
病原介绍:夏孢子堆椭圆形至长条形 , 大 小 1.2~2.O × 0.8~1.2(mm) 。夏孢子浅黄色 , 球形或近球形 , 大小188~25 × 15~21.3(μm), 壁外具细刺 , 无侧丝。冬孢子堆椭圆形 , 大小 0.6~ 1.1 mm, 包被不破裂。冬孢子深褐色 , 双细胞 , 棍棒状 ,大小33~62 ×14~25(μm), 顶端具指状突起 3~7 个 , 状似皇冠 ,。
病原中文名:禾柄锈菌燕麦变种
病原学名:Puccinia graminis Pers.var.avenae Eriks.et E.Henn.
分类地位: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柄锈菌属,禾柄锈菌黑麦变种
病原介绍: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 , 有细刺 , 浅褐色 , 大小 18~40 × 15~25 (μm), 具芽孔 4 个。冬孢子堆黑色 , 椭圆形 ; 冬孢子双胞 , 棍棒状 , 顶部隆起或近圆形 , 大小 28~64 × 14~24(μm) 。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燕麦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橙黄色椭圆形小斑,后病斑渐扩展出现稍隆起的小疮疱,即夏孢子堆。当孢子堆上的包被破裂后 , 散发出夏孢子。后期燕麦近枯黄时 , 在夏孢子堆基础上产生黑色的、表皮不破裂的冬孢子堆。燕麦秆锈病  夏孢子堆生在秆、叶和叶鞘上 , 长椭圆形 , 后期包被破裂。
发病规律: 在贵州、云南则以夏孢子阶段进行重复侵染 , 完成整个周年侵染循环 ; 在山区或云贵高原 , 其发生期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延迟 ; 低温地区始发于 4 月上旬 ,5 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 ; 海拔2000 m 以上地区推迟 20~30 天。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选育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永 456, 引进的哈里曼、海蒙、罗瑟尔、加拿大 西部 3 号、盖密涅、加利、罗德纳等。此外哈里曼、永 456 、 73~10 等抗秆锈。 (2) 提前播种 , 使大田锈病盛发期处在燕麦的生育后期 , 可减少损失.(3)大田锈病始发期和始盛期及时喷洒20% 三唑酮乳油 1500 ~2000倍或 25% 敌力脱乳油 4000倍液、 20% 敌锈钠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 隔 15~20 天 1 次 , 防治 1~2 次。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该病包括冠锈、秆锈和条锈 3 种 , 遍布国内外燕麦种植区。我国前两种受害重 , 且偏南燕麦区受害重。燕麦冠锈病主要发生在燕麦生长的中后期 , 病斑生在叶、叶鞘及茎秆上。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橙黄色椭圆形小斑,后病斑渐扩展出现稍隆起的小疮疱,即夏孢子堆。当孢子堆上的包被破裂后 , 散发出夏孢子。后期燕麦近枯黄时 , 在夏孢子堆基础上产生黑色的、表皮不破裂的冬孢子堆。燕麦秆锈病  夏孢子堆生在秆、叶和叶鞘上 , 长椭圆形 , 后期包被破裂。东北、内蒙古个别年份发病普遍且严重。 病原  燕麦冠锈病菌为 Puccinia coronata f.sp.avenae Erikss 称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型 ; 秆锈病菌为 Puccinia graminis Pers.var.avenae Eriks.et E.Henn. 称禾柄锈菌燕麦变种。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禾冠柄锈菌能侵染多种禾本科植物 , 且寄生性差异明显。据此 , 有关专家把它分做 10 个变种 , 其中侵染燕麦的为 P.coronata f.sp.avenae Erikss 称禾冠柄锈菌燕麦专化型。性孢子器生于鼠李属植物的叶面 , 锈孢子器生于叶背 , 夏孢子堆生于燕麦叶背 , 椭圆形至长条形 , 大 小 1.2~2.O × 0.8~1.2(mm) 。夏孢子浅黄色 , 球形或近球形 , 大小188~25 × 15~21.3(μm), 壁外具细刺 , 无侧丝。冬孢子堆生在叶背 , 椭圆形 , 大小 0.6~ 1.1 mm, 包被不破裂。冬孢子深褐色 , 双细胞 , 棍棒状 ,大小33~62 ×14~25(μm), 顶端具指状突起 3~7 个 , 状似皇冠 , 因此称为冠锈病。禾柄锈菌把寄生在燕麦、鸭茅等少数禾草上的秆锈菌定名为 P.graminis Pers.var.avenae Eriks.et E.Henn. 称为禾柄锈菌燕麦变种或燕麦秆锈菌。性孢子器生于小聚叶的两面 , 锈孢子器生在隆起的、橙黄色斑点的背面 , 夏孢子堆生在燕麦秆、叶或叶鞘上 , 长椭圆形 , 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 , 有细刺 , 浅褐色 , 大小 18~40 × 15~25 (μm), 具芽孔 4 个。冬孢子堆黑色 , 椭圆形 ; 冬孢子双胞 , 棍棒状 , 顶部隆起或近圆形 , 大小 28~64 × 14~24(μ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两种燕麦锈病流行规律与小麦锈病相似。在贵州、云南则以夏孢子阶段进行重复侵染 , 完成整个周年侵染循环 ; 在山区或云贵高原 , 其发生期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延迟 ; 低温地区始发于 4 月上旬 ,5 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 ; 海拔2000 m 以上地区推迟 20~30 天。 防治方法  (1) 选育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永 456, 引进的哈里曼、海蒙、罗瑟尔、加拿大 西部 3 号、盖密涅、加利、罗德纳等。此外哈里曼、永 456 、 73~10 等抗秆锈。 (2) 提前播种 , 使大田锈病盛发期处在燕麦的生育后期 , 可减少损失。 (3) 大田锈病始发期和始盛期及时喷洒20% 三唑酮乳油 1500 ~2000倍或 25% 敌力脱乳油 4000倍液、 20% 敌锈钠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 隔 15~20 天 1 次 , 防治 1~2 次。
(责任编辑:wq)

上一篇:燕麦叶斑病

下一篇:洋葱球茎酸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