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杨梅赤衣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hinese strawberry pink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鲑色伏革菌 |
病原学名: | Corticium salmonicolor Berk. et Br.、Pellicularia solmonicolor.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伏革菌属,鲑色伏革菌 |
病原介绍: | 菌丝体白色网状,边缘羽毛状,担子果扁平,膜质,典型的呈粉红色,边缘白色,其中产生宽圆形担子。担子平列,上生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卵圆形至椭圆形,无色,顶端圆,基部略尖,平滑,大小8.6~15.8×6.3~11.2(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枝干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主枝、侧枝发病居多,多从分枝处发生,受害处覆有一层粉红色薄的霉层。发病初期在枝干背光面树皮上现很薄的粉红色脓疱状物,翌年3月下旬在病疤边缘及枝干向光面出现橙红色症疮状小疱,融合成较大病斑,50多天后,整个病疤上覆盖粉红色霉层。分布在浙江一带,是杨梅生产上新发现的病害。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丛在病部越冬,翌春气温升高,树液流动时开始向四周扩展蔓延,不久病疤边缘或枝干向光面产生粉状物,借风雨传播,从杨梅伤口侵入为害。浙江3月下旬始发,5~6月进入发病盛期,11月后转入休眠越冬,5月下~6月下旬、9月上旬~10月上旬出现两个发病高峰期。该病发生与温度、雨量关系密切,气温20~25℃,菌丝扩展迅速,4~6月温暖多雨发病重,7~8月高温干旱发病减缓。此外,树龄大、管理粗放梅园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农业防治。一是加强土壤改良,2~3年对园土深耕1次,深翻时施入有机肥,改良土壤。二是改善排灌系统,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三是适时追肥。5月份追施杨梅专用肥2~3kg或含硫酸锦的复合肥,7月中下旬再追1次。四是合理修剪。剪去过密的内膛枝和上部大枝,冬季修剪时注意剪除病枝,集中烧毁。五是2月下旬杨梅芽萌动时枝干涂刷80%石灰水预防。(2)于3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9月上旬,先用刷子把枝干清洗干净,然后涂上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20天再涂1次,共涂3~4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为害枝干。主枝、侧枝发病居多,多从分枝处发生,受害处覆有一层粉红色薄的霉层。发病初期在枝干背光面树皮上现很薄的粉红色脓疱状物,翌年3月下旬在病疤边缘及枝干向光面出现橙红色症疮状小疱,融合成较大病斑,50多天后,整个病疤上覆盖粉红色霉层。分布在浙江一带,是杨梅生产上新发现的病害。
病原 Corticium salmonicolor Berk. et Br. 称鲑色伏革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异名Pellicularia solmonicolor。菌丝体白色网状,边缘羽毛状,担子果扁平,膜质,典型的呈粉红色,边缘白色,其中产生宽圆形担子。担子平列,上生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卵圆形至椭圆形,无色,顶端圆,基部略尖,平滑,大小8.6~15.8×6.3~11.2(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丛在病部越冬,翌春气温升高,树液流动时开始向四周扩展蔓延,不久病疤边缘或枝干向光面产生粉状物,借风雨传播,从杨梅伤口侵入为害。浙江3月下旬始发,5~6月进入发病盛期,11月后转入休眠越冬,5月下~6月下旬、9月上旬~10月上旬出现两个发病高峰期。该病发生与温度、雨量关系密切,气温20~25℃,菌丝扩展迅速,4~6月温暖多雨发病重,7~8月高温干旱发病减缓。此外,树龄大、管理粗放梅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一是加强土壤改良,2~3年对园土深耕1次,深翻时施入有机肥,改良土壤。二是改善排灌系统,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三是适时追肥。5月份追施杨梅专用肥2~3kg或含硫酸锦的复合肥,7月中下旬再追1次。四是合理修剪。剪去过密的内膛枝和上部大枝,冬季修剪时注意剪除病枝,集中烧毁。五是2月下旬杨梅芽萌动时枝干涂刷80%石灰水预防。(2)于3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9月上旬,先用刷子把枝干清洗干净,然后涂上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20天再涂1次,共涂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