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杨树腐烂病

作者:佚名 来源:Poplar rot 发表时间:2007-07-10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杨树腐烂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Poplar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金黄壳囊孢
病原学名:Cytospora chrysosperma (Pers) Fr.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壳囊孢属,金黄壳囊孢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子座内,单室或多室,形状不规则,里面具数量特多的无性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香蕉状,大小3.14~6.8×0.68~1.36(μm)。
病原中文名:污黑腐皮壳菌
病原学名:Valsa sordida Nit.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黑腐皮壳属,污黑腐皮壳菌
病原介绍:系弱寄生菌。子囊壳多个,埋生在子座里,长颈瓶状,初黄色,后变黑,直径350~380μm。子囊棍棒状,中部稍膨大。子囊孢子腊肠状,大小10.1~19.5×2.5~3.5(μm)。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没有寄主杨树、柳树的信息!
侵染部位: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发生在主干或枝条上,典型症状是烂皮,引致枝干枯死。主干或大枝初发病时,出现不规则形水肿斑块,病部皮层组织变软、多水,易剥开,散发有酒糟气味,表面呈浅褐色。后病部失水,树皮干缩下陷或病斑中部龟裂,有的从边缘产生裂缝,剥开病皮,可见皮层呈腐烂状,纤维分离,木质部变成褐色。后期病部生出黑色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遇潮湿或雨后,从小突起中可挤出桔黄色胶质卷丝,即病原菌的孢子角。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子囊壳、分生孢子器在病树皮里越冬。北京地区翌年4月上旬开始为害,4月中旬开始传染。病菌孢子借风扩散到树皮上,从伤口等处侵入,8月又是1个发病高峰期,主要为害树势衰弱或新移栽的树木。安徽淮北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发病,5~6月进入发病盛期,7月份以后逐渐变轻,9月份趋于停止。该病发生流行与气温有关,月平均温度10~15℃易发病。1998年我国北方地区雨水偏多,入冬后又出现了少有的干旱暖冬,致落叶期推迟,树体内失水严重,造成树势衰弱;1999年清明节前后,北方又连降雨雪,空气湿度也大,为病菌的传播和侵染提供了适宜条件,造成杨树、垂柳等腐烂病流行。目前小叶杨、美国白杨、加拿大杨较抗病,小青杨和青杨则易感病,幼树发病重于大树。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对已枯死或严重染病的树木及枯死枝条,要及时伐除或修剪掉,伐除的树木及枝条要集中烧毁,严防病菌扩散。今后要选用适宜的抗病树种,及时做好病树清除路段的更新栽植。(2)栽后加强管理促使林木健壮生长,道路、河道、沟渠两侧的杨树、柳树,使用白涂剂(生石灰5kg,硫磺粉1.5kg,食盐2kg,水36kg)防止日灼或冻伤。(3)必要时对病树主干上部要划破病树皮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倍液或10%的碱液加少量柴油等。对较大的病斑可在病斑上涂防锈漆或5%蒽油乳剂原液或砷平液或不脱酚洗油或3倍的碱水等进行治疗。(4)提倡使用灭腐1号。方法:用刮刀把树体上的病疤刮成立茬棱形,并刮进树皮0.3~0.5cm,刮净后用毛刷将药液均匀地涂抹在病疤上,每kg灭腐1号原药可治疗200~250块病疤。预防时可将原药稀释20~25倍,均匀地涂在主干或侧枝上。一般幼旺树的环剥口不要涂原药,以免产生药害。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杨柳腐烂病发生在主干或枝条上,典型症状是烂皮,引致枝干枯死。主干或大枝初发病时,出现不规则形水肿斑块,病部皮层组织变软、多水,易剥开,散发有酒糟气味,表面呈浅褐色。后病部失水,树皮干缩下陷或病斑中部龟裂,有的从边缘产生裂缝,剥开病皮,可见皮层呈腐烂状,纤维分离,木质部变成褐色。后期病部生出黑色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遇潮湿或雨后,从小突起中可挤出桔黄色胶质卷丝,即病原菌的孢子角。 病原 Valsa sordida Nit.称污黑腐皮壳菌,属子囊菌门真菌。系弱寄生菌。子囊壳多个,埋生在子座里,长颈瓶状,初黄色,后变黑,直径350~380μm。子囊棍棒状,中部稍膨大。子囊孢子腊肠状,大小10.1~19.5×2.5~3.5(μm)。无性态为Cytospora chrysosperma (Pers) Fr. 称金黄壳囊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子座内,单室或多室,形状不规则,里面具数量特多的无性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香蕉状,大小3.14~6.8×0.68~1.36(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子囊壳、分生孢子器在病树皮里越冬。北京地区翌年4月上旬开始为害,4月中旬开始传染。病菌孢子借风扩散到树皮上,从伤口等处侵入,8月又是1个发病高峰期,主要为害树势衰弱或新移栽的树木。安徽淮北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发病,5~6月进入发病盛期,7月份以后逐渐变轻,9月份趋于停止。该病发生流行与气温有关,月平均温度10~15℃易发病。1998年我国北方地区雨水偏多,入冬后又出现了少有的干旱暖冬,致落叶期推迟,树体内失水严重,造成树势衰弱;1999年清明节前后,北方又连降雨雪,空气湿度也大,为病菌的传播和侵染提供了适宜条件,造成杨树、垂柳等腐烂病流行。目前小叶杨、美国白杨、加拿大杨较抗病,小青杨和青杨则易感病,幼树发病重于大树。 防治方法 (1)对已枯死或严重染病的树木及枯死枝条,要及时伐除或修剪掉,伐除的树木及枝条要集中烧毁,严防病菌扩散。今后要选用适宜的抗病树种,及时做好病树清除路段的更新栽植。(2)栽后加强管理促使林木健壮生长,道路、河道、沟渠两侧的杨树、柳树,使用白涂剂(生石灰5kg,硫磺粉1.5kg,食盐2kg,水36kg)防止日灼或冻伤。(3)必要时对病树主干上部要划破病树皮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倍液或10%的碱液加少量柴油等。对较大的病斑可在病斑上涂防锈漆或5%蒽油乳剂原液或砷平液或不脱酚洗油或3倍的碱水等进行治疗。(4)提倡使用灭腐1号。方法:用刮刀把树体上的病疤刮成立茬棱形,并刮进树皮0.3~0.5cm,刮净后用毛刷将药液均匀地涂抹在病疤上,每kg灭腐1号原药可治疗200~250块病疤。预防时可将原药稀释20~25倍,均匀地涂在主干或侧枝上。一般幼旺树的环剥口不要涂原药,以免产生药害。
(责任编辑:wq)

上一篇:杨桃(草桃)赤斑病

下一篇:杨梅赤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