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杨桃(草桃)赤斑病 |
病害别名: | 杨桃褐斑病 、 杨桃赤点病 |
病害英文名: |
Carambola Pseudocercospora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杨桃假尾孢 |
病原学名: | Pseudocercospora wellesiana (Well.) Liu et Guo、Cercospora averrhoae Petch.、C. averrohoi Welles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假尾孢属,杨桃假尾孢 |
病原介绍: | 子座生于叶正面,半埋生、表生,球形,褐色,直径30~50(μm)。分生孢子梗淡榄褐色,0~1个隔膜,6~25×2~3(μm)。分生孢子无色至青黄色,倒棍棒形,直或略弯,隔膜2~7个,大小12.5~46×2.0~3.2(μm)。此外有报道C. achyranthis也是该病病原。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杨桃 |
寄主英文名: | carambola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为害叶片,严重的引起叶片早落。病叶上初生周缘不明显的小黄点,扩展后逐渐变为赤褐色,四周现边沿不明显的黄晕,后期病斑中部转成灰褐色至灰白色,病斑圆形至不整形,直径3~5(mm),病叶上病斑多时,枯死组织脱落,叶片变黄干枯。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均有发生。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在病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温暖潮湿、通风不良有利于该病发生。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冬季或早春彻底清园,集中烧毁,并翻耕土壤,可减少大量初始菌源。(2)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抗病力。(3)春季新叶展出后喷洒1:1:160倍式波尔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25%苯菌灵?环己锌乳油800~9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2向3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褐斑病、赤点病。为害叶片,严重的引起叶片早落。病叶上初生周缘不明显的小黄点,扩展后逐渐变为赤褐色,四周现边沿不明显的黄晕,后期病斑中部转成灰褐色至灰白色,病斑圆形至不整形,直径3~5(mm),病叶上病斑多时,枯死组织脱落,叶片变黄干枯。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均有发生。
病原 Pseudocercospora wellesiana (Well.) Liu et Guo异名Cercospora averrhoae Petch.、C. averrohoi Welles称杨桃假尾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座生于叶正面,半埋生、表生,球形,褐色,直径30~50(μm)。分生孢子梗淡榄褐色,0~1个隔膜,6~25×2~3(μm)。分生孢子无色至青黄色,倒棍棒形,直或略弯,隔膜2~7个,大小12.5~46×2.0~3.2(μm)。此外有报道C. achyranthis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在病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温暖潮湿、通风不良有利于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1)冬季或早春彻底清园,集中烧毁,并翻耕土壤,可减少大量初始菌源。(2)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抗病力。(3)春季新叶展出后喷洒1:1:160倍式波尔多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25%苯菌灵?环己锌乳油800~900倍液、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2向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