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燕麦红叶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大麦黄矮病毒 |
病原学名: |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Luteoviridae |
分类地位: | 黄症病毒科,黄症病毒属,大麦黄矮病毒 |
病原介绍: | 分为 GPV 、 MAV 、 PAV 、 RMV 、 SGV 等种。异名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 属病毒。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正 20 面体。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 , 病毒粒子直径 24nm, 病毒核酸为单链核糖核酸。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 65~70 ℃。能侵染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雀麦、虎尾草、小画肩草、金色狗尾草等。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自叶尖或叶缘开始 , 呈现紫红色或红色 , 逐渐向下扩展成红绿相间的条纹或斑驳 , 病叶变厚、变硬。后期叶片桶红色 , 叶鞘紫色 , 病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现象 , 病株表现十分明显。 |
发病规律: |
病毒只能经麦蚜传染。传毒蚜虫有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 、禾谷缢管蚜 ( Rhopalosiphum padi)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 、玉米缢管蚜 (Rhopalosiphum maidis) 等。这些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毒。蚜虫获毒后 10 天内传毒率高 ,10 天后下降 ,20 天后仅有少数个体还能传毒。病毒由蚜虫传到燕麦植株后 , 经过一段时间潜育即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病毒 |
防治办法: |
(1)选用抗病品种。 (2) 改善栽培条件 , 加强管理。(3) 播种前种子用 50% 抗扬威水分散粒剂浸种 , 用药量为 1kg 对水 100 kg 喷拌燕麦种子 1000 kg, 晾干后播种 , 是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防蚜措施。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燕麦红叶病是我国燕麦种植区重要病害。植株染病后一般上部叶片先表现病症。 叶部受害后 , 先自叶尖或叶缘开始 , 呈现紫红色或红色 , 逐渐向下扩展成红绿相间的条纹或斑驳 , 病叶变厚、变硬。后期叶片桶红色 , 叶鞘紫色 , 病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现象 , 病株表现十分明显。近年该病间歇性地流行 , 有的年份造成很大损失。
病原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 称大麦黄矮病毒 , 属病毒。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正 20 面体。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 , 病毒粒体直径 24nm, 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为 65~70 ℃。可侵染燕麦、小麦、大麦、黑麦、玉米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只能经麦蚜传染。传毒蚜虫有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 、禾谷缢管蚜 ( Rhopalosiphum padi)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 、玉米缢管蚜 (Rhopalosiphum maidis) 等。这些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毒。蚜虫获毒后 10 天内传毒率高 ,10 天后下降 ,20 天后仅有少数个体还能传毒。病毒由蚜虫传到燕麦植株后 , 经过一段时间潜育即发病。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改善栽培条件 , 加强管理。(3) 播种前种子用 50% 抗扬威水分散粒剂浸种 , 用药量为 1kg 对水 100 kg 喷拌燕麦种子 1000 kg, 晾干后播种 , 是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防蚜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