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亚麻白粉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Flax powdery mildew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亚麻粉孢 |
病原学名: | Oidium lini Skoric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粉孢属,亚麻粉孢 |
病原介绍: | 菌丝上垂直生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成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圆筒形,单胞,大小为6.0~15.0×22.5~40.5μm,自顶端向下逐渐成熟单个脱落,有的形成短链。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茎秆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秆。初在叶、茎和花器表面产生零星的 灰白色粉状斑 , 即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 后期发病严重时 , 病叶上灰白色粉状物可扩展到整个叶片及全株 , 植株失绿或枯死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闭囊壳在寄主的病残体上越冬 , 翌年壳中的子囊孢子借风 雨传播后 , 进行初侵染。田间病部产生分生孢子 , 进行再侵染。在白粉病大发生的情况下 , 品种间差异很明显。天亚 4 号较抗病 , 基本不发生 ; 宁亚 6 号、宁亚 7 号发病较轻 ; 定亚 12 号、定亚 15 号发生较重。亚麻、胡麻栽植密度过大或发生倒伏常为诱发该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 (2) 加强栽培管理 , 合理密植 , 防止倒伏 , 提高抗病力。(3) 发病初期喷洒 12.5% 腈菌唑乳油 1500倍液、 20% 三唑酮乳油 2000 倍液、 12.5% 三唑醇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 , 隔 10~15 天 1 次 , 防治 1 次或 2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秆。初在叶、茎和花器表面产生零星的 灰白色粉状斑 , 即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 后期发病严重时 , 病叶上灰白色粉状物可扩展到整个叶片及全株 , 植株失绿或枯死。
病原 Oidium lini Skoric 称亚麻粉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 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 称二孢白粉菌 ,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此外有记载 Leveillula linacearum Golov 称亚麻内丝白粉菌 , 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闭囊壳在寄主的病残体上越冬 , 翌年壳中的子囊孢子借风 雨传播后 , 进行初侵染。田间病部产生分生孢子 , 进行再侵染。在白粉病大发生的情况下 , 品种间差异很明显。天亚 4 号较抗病 , 基本不发生 ; 宁亚 6 号、宁亚 7 号发病较轻 ; 定亚 12 号、定亚 15 号发生较重。亚麻、胡麻栽植密度过大或发生倒伏常为诱发该病创造了有利条件。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 (2) 加强栽培管理 , 合理密植 , 防止倒伏 , 提高抗病力。(3) 发病初期喷洒 12.5% 腈菌唑乳油 1500倍液、 20% 三唑酮乳油 2000 倍液、 12.5% 三唑醇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 , 隔 10~15 天 1 次 , 防治 1 次或 2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