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亚麻菌核病

作者:亚麻 来源:Flax Sclerotinia 发表时间:2007-07-10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亚麻菌核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Flax Sclerotinia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核盘菌
病原学名: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类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核盘菌
病原介绍:菌核初白色 , 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 , 大小不等 1.1~6.5 × 1.1~3.5(mm), 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 , 存活 4~11 年 , 水由经 1 个月腐烂。 5~20 ℃ , 菌核吸水萌发 , 产出 ,1~30 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 , 系有性繁殖器官。子囊盘柄的长度与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适应 , 一般 3~15(mm), 有的可达 6~7(cm), 子囊盘柄伸出土面为乳白色或肤色小芽 , 逐渐展开呈杯 状或盘状 , 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盘变成暗红色或淡红褐色。子囊盘中产生很多子囊和侧丝 , 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 , 高达 90cm, 子囊无色 , 棍棒状 , 内生 8 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 , 单胞 , 大小 10~15 × 5~10( μ m) 。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除侵染十字花科外 , 还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等多种蔬菜。 0~35 ℃菌丝能生长 , 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 20 ℃ , 最高 35 ℃ ,50 ℃经 5 分钟致死。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亚麻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病菌最初侵染近土表的茎秆 ,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 , 后在茎秆内外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 植株倒伏枯死。
发病规律: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在种 子中越冬 ,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 , 侵染老叶或花瓣 , 田间再侵染多通过菌丝进行 , 菌丝的侵染和蔓延有两个途径 : 一是脱落的带病组织与叶片、茎秆接触菌丝蔓延其上 ; 二是病叶与健叶、茎秆直接接触 , 病叶上的菌丝直接蔓延使其发病。菌核萌发温度范围 5~20 ℃ ,15 ℃最适 , 相对湿度 85% 以上 , 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实行 3 年轮作。 (2) 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或播前用 10% 盐水洗种 , 除去菌核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 晾干播种。 (3)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50% 腐霉利 ( 速克灵 ) 或 50% 异菌脲( 扑海因 ) 或 50% 乙烯菌核利 ( 农利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1500倍液、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病菌最初侵染近土表的茎秆 ,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 , 后在茎秆内外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 植株倒伏枯死。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称核盘菌 ,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由菌核生出 1~9 个盘状子囊盘 , 初为淡黄褐色 , 后变褐色 , 上生有很多平行排列的子囊及侧丝。子囊椭圆形或棍棒形 , 无色 , 大小 91~125 × 6~9(μm);子囊孢子单胞 , 椭圆形 , 排成一行 , 大小 9~14 × 3~6(μ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在种 子中越冬 ,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 , 侵染老叶或花瓣 , 田间再侵染多通过菌丝进行 , 菌丝的侵染和蔓延有两个途径 : 一是脱落的带病组织与叶片、茎秆接触菌丝蔓延其上 ; 二是病叶与健叶、茎秆直接接触 , 病叶上的菌丝直接蔓延使其发病。菌核萌发温度范围 5~20 ℃ ,15 ℃最适 , 相对湿度 85% 以上 , 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 实行 3 年轮作。 (2) 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或播前用 10% 盐水洗种 , 除去菌核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 晾干播种。 (3)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50% 腐霉利 ( 速克灵 ) 或 50% 异菌脲( 扑海因 ) 或 50% 乙烯菌核利 ( 农利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1500倍液、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责任编辑:wq)

上一篇:亚麻枯萎病

下一篇:亚麻黑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