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水仙大褐斑病

作者:水仙 来源:Chinese narcissus leaf spot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水仙大褐斑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Chinese narcissus leaf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水仙壳多孢
病原学名:Stagonospora curtisii Sacc.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壳多孢属,水仙壳多孢
病原介绍:在PDA培养基上, 菌落圆形, 边缘整齐, 呈两种形态。一种菌落背面红褐色, 正面桔红色, 菌落平铺似平绒状。另一种菌落背面墨绿色 , 正面菌丝蓬松 , 中间隆起 , 灰褐色 , 培养 4~5天后 , 菌落上出现乳红色的分生孢子粘液。分生孢子器扁球形, 埋生在表皮下, 大小120~180 μm, 顶部开口。 分生孢子梗短圆柱形至棒状, 从分生孢子器底层细胞上长出, 产孢细胞瓶梗状。分生孢子圆柱形至长椭圆形 , 大小18.9~27 × 6~7.9( μm), 无色 , 有隔膜 1~3 个 , 初不明显, 萌发时才明显 , 分隔处略缢缩或无, 含多个大油球。分生孢子萌发时, 多从两端或中间长出芽管。 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可萌发, 加入1% 葡萄糖可促其萌发, 萌发温限15~30 ℃, 适温为20~28℃ ,25 ℃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40℃ , 适温为25~35 ℃ ,28 ℃最适。 菌丝生长pH4~11, 适宜pH为pH6~9,最适为pH7。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水仙
寄主英文名:polyanthus narcissus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叶、花
症状图:
病害症状: 水仙大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我国各栽培地发病均较严重, 常致水仙提早4~8周枯死, 影响观赏。主要为害叶片和花瓣。叶片染病初在叶子尖端出现与健部分界明显的褐色病斑, 造成叶片成段枯死, 这时不易见到病菌子实体。该病再侵染时多在叶片和花 梗上产生褐色斑点, 逐渐扩展成椭圆形至纺锤形或半圆形至不整形病斑, 大小: 短径lcm, 长径有时达4.5cm。融合后呈大长条型病斑, 四周黄化。病斑出现在叶缘的, 染病部位生长停止, 这时健康部位正常生长, 则出现叶片扭曲, 后期病部破裂。湿度大时病部密生深褐色 小点,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水仙品种不同症状略有差异。中国水仙染病 , 病部明显增厚 , 红褐色, 四周黄枯; 黄水仙(喇叭水仙) 只出现病部变褐, 四周不变黄。
发病规律: 6 月份以后水仙地上部逐渐枯死,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干枯的纸质鳞片或鳞茎上越夏。 这时文殊兰、朱顶红、君子兰、蜘蛛兰等正处在生长阶段, 病菌可到这些寄主上生存进行越夏。 当水仙在秋季长出新叶时, 冬前即可染病, 病菌则以菌丝在上年的病叶上或球茎表皮上端越冬。此外, 夏季潜伏到水仙鳞茎内的病菌也可越冬。 翌年l月下旬至2月上旬进行初侵染, 经 3~5 天潜育即可发病。 4~5月气温20~25 ℃ , 进入发病盛期 , 进行多次再侵染, 致病情不断加重。 此间多雨、气温偏高的年份, 发病重。 该菌生长适温为20~25 ℃ , 病叶在13 ℃、15 ℃、25 ℃条件下经24小时均可产生子实体。在养护过程中栽植过密、施肥过多, 植株生长嫩脆或遇有低温阴雨、多雾天气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多花品种、崇明水仙易染病; 臭水仙、黄球头、喇叭水仙、青水仙等较抗病。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水仙褐斑病菌寄主较多 , 栽植时, 要远离朱顶红、文殊兰、君子兰、蜘蛛兰等 , 防止相互传染。(2) 进行轮作。 (3) 选用抗病的品种。 (4) 精心养护 , 避免喷灌, 雨后及时排水, 严防湿气滞留, 忌偏施氮肥。 (5) 种植前剥掉膜质鳞片, 把鳞茎浸入0.5% 的43%福尔马林溶液中50分钟, 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8小时, 能减少初侵染。 (6) 药剂防治。 4~5月间雨水多的地区发病重, 生产上应从3月上旬开始喷洒27% 铜高尚悬浮剂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30% 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500倍液、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多克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隔15天1次, 防治3~4次。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水仙大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 我国各栽培地发病均较严重, 常致水仙提早4~8周枯死, 影响观赏。主要为害叶片和花瓣。叶片染病初在叶子尖端出现与健部分界明显的褐色病斑, 造成叶片成段枯死, 这时不易见到病菌子实体。该病再侵染时多在叶片和花 梗上产生褐色斑点, 逐渐扩展成椭圆形至纺锤形或半圆形至不整形病斑, 大小: 短径lcm, 长径有时达4.5cm。融合后呈大长条型病斑, 四周黄化。病斑出现在叶缘的, 染病部位生长停止, 这时健康部位正常生长, 则出现叶片扭曲, 后期病部破裂。湿度大时病部密生深褐色 小点,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水仙品种不同症状略有差异。中国水仙染病 , 病部明显增厚 , 红褐色, 四周黄枯; 黄水仙(喇叭水仙) 只出现病部变褐, 四周不变黄。 病原 Stagonospora curtisii (Berk.) Sacc. 称水仙壳多孢, 属半知菌类真菌。在PDA培养基上, 菌落圆形, 边缘整齐, 呈两种形态。一种菌落背面红褐色, 正面桔红色, 菌落平铺似平绒状。另一种菌落背面墨绿色 , 正面菌丝蓬松 , 中间隆起 , 灰褐色 , 培养 4~5天后 , 菌落上出现乳红色的分生孢子粘液。分生孢子器扁球形, 埋生在表皮下, 大小120~180 μm, 顶部开口。 分生孢子梗短圆柱形至棒状, 从分生孢子器底层细胞上长出, 产孢细胞瓶梗状。分生孢子圆柱形至长椭圆形 , 大小18.9~27 × 6~7.9( μm), 无色 , 有隔膜 1~3 个 , 初不明显, 萌发时才明显 , 分隔处略缢缩或无, 含多个大油球。分生孢子萌发时, 多从两端或中间长出芽管。 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可萌发, 加入1% 葡萄糖可促其萌发, 萌发温限15~30 ℃, 适温为20~28℃ ,25 ℃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40℃ , 适温为25~35 ℃ ,28 ℃最适。 菌丝生长pH4~11, 适宜pH为pH6~9,最适为pH7。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6 月份以后水仙地上部逐渐枯死,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干枯的纸质鳞片或鳞茎上越夏。 这时文殊兰、朱顶红、君子兰、蜘蛛兰等正处在生长阶段, 病菌可到这些寄主上生存进行越夏。 当水仙在秋季长出新叶时, 冬前即可染病, 病菌则以菌丝在上年的病叶上或球茎表皮上端越冬。此外, 夏季潜伏到水仙鳞茎内的病菌也可越冬。 翌年l月下旬至2月上旬进行初侵染, 经 3~5 天潜育即可发病。 4~5月气温20~25 ℃ , 进入发病盛期 , 进行多次再侵染, 致病情不断加重。 此间多雨、气温偏高的年份, 发病重。 该菌生长适温为20~25 ℃ , 病叶在13 ℃、15 ℃、25 ℃条件下经24小时均可产生子实体。在养护过程中栽植过密、施肥过多, 植株生长嫩脆或遇有低温阴雨、多雾天气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多花品种、崇明水仙易染病; 臭水仙、黄球头、喇叭水仙、青水仙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 水仙褐斑病菌寄主较多 , 栽植时, 要远离朱顶红、文殊兰、君子兰、蜘蛛兰等 , 防止相互传染。(2) 进行轮作。 (3) 选用抗病的品种。 (4) 精心养护 , 避免喷灌, 雨后及时排水, 严防湿气滞留, 忌偏施氮肥。 (5) 种植前剥掉膜质鳞片, 把鳞茎浸入0.5% 的43%福尔马林溶液中50分钟, 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8小时, 能减少初侵染。 (6) 药剂防治。 4~5月间雨水多的地区发病重, 生产上应从3月上旬开始喷洒27% 铜高尚悬浮剂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30% 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500倍液、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多克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隔15天1次, 防治3~4次。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水仙根腐病

下一篇:水仙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