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丝瓜白粉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Vegetable sponge powdery mildew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葫芦科白粉菌 |
病原学名: | 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 Chen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属,葫芦科白粉菌 |
病原介绍: | 菌丝体生于叶两面 , 现不定形污白色粉斑片 , 后相互融合 ; 分生孢子桶柱形或近柱形 , 大小 17.8~27.9 × 12.2~15.2( μ m); 子囊果主要生在叶背 , 扁球形 , 聚生 , 暗褐色 , 直径 85~137( μ m), 多为 95~122( μ m), 壁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 , 直径 6.3~20.3( μ m), 具 17~56 根附属丝 , 一般不分枝 , 少数呈不规则分枝 1 次或1~2 次 , 弯曲 , 长 45~250( μ m), 个别达 315μ m , 长为子囊果直径的 0.5~2 倍 , 粗细不均 , 有的上部细下部稍宽 , 宽 3.O~10.2(μ m ), 多为 5.1~7.6( μ m), 壁薄 , 平滑 , 具隔膜0 ~6 个 , 褐色 , 中部向上渐淡 ; 子囊 5~13 个 , 多为 7~11 个 , 长卵至矩圆形或卵形至椭圆形或其它不规则形 , 具柄或短柄 , 个别近无柄 , 大小 48.3~68.6 × 25.4~35.6( μ m); 子囊孢子 2 个 , 卵形 , 带黄色 , 大小18.8~22.9 × 12.5~15.2( μ m) 。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先在叶背产生白色粉状圆斑 , 后在叶正、背两面长出稀疏或浓密的白粉状霉 , 致叶片局部或全部变黄干枯。有些品种自粉不明显 , 仅在病部产生黄褐色斑块 , 经保湿 48 小时 , 病部产生白霉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发病规律: |
病菌可在温室、塑料棚的瓜类作物或病残体上越冬 ,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田间再侵染主要靠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 , 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蔓延 , 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在 10~25 ℃即可发生 , 湿度大、温度较高 , 利其侵入和扩展 , 尤其是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条件交替出现 , 更有利于该病流行。塑料棚或温室栽培西瓜白粉病发生重。主要原因是白粉菌对温湿度的要求容易得到满足 , 生产中过于高温干旱或连续阴雨对该病有抑制作用。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抗病品种。如夏棠 1 号、天河夏丝瓜。种植其他品种要注意防治白粉病。(2) 发病初期喷洒农抗 120 或武夷菌素水剂 100 ~150 倍液、 99.1% 敌死虫乳油 300倍液也能防治白粉病、 3% 多氧清水剂 800倍液、 20% 三唑酮 ( 粉锈宁 ) 乳油 2000倍液或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27% 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 6% 乐必耕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倍液、 12.5% 睛菌唑乳油 2500倍液、 62.25% 氰菌唑?代森锰锌 ( 仙生 ) 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30% 氟菌唑 ( 特富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 ~20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 , 可选用 40%福星乳油 5000倍 , 隔 20 天左右 1 次 , 防治 1 次后 , 再改用常用杀菌剂。 (3) 棚室保护地栽培冬瓜、节瓜的也可用 5% 百菌清粉尘剂 , 每 667m2 1kg 。 技术要点是早预防、午前防和喷周到及大水量。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丝瓜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先在叶背产生白色粉状圆斑 , 后在叶正、背两面长出稀疏或浓密的白粉状霉 , 致叶片局部或全部变黄干枯。有些品种自粉不明显 , 仅在病部产生黄褐色斑块 , 经保湿 48 小时 , 病部产生白霉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 Chen 称葫芦科白粉菌 , 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 Oidium sp.。菌丝体生于叶两面 , 现不定形污白色粉斑片 , 后相互融合 ; 分生孢子桶柱形或近柱形 , 大小 17.8~27.9 × 12.2~15.2( μ m); 子囊果主要生在叶背 , 扁球形 , 聚生 , 暗褐色 , 直径 85~137( μ m), 多为 95~122( μ m), 壁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 , 直径 6.3~20.3( μ m), 具 17~56 根附属丝 , 一般不分枝 , 少数呈不规则分枝 1 次或1~2 次 , 弯曲 , 长 45~250( μ m), 个别达 315μ m , 长为子囊果直径的 0.5~2 倍 , 粗细不均 , 有的上部细下部稍宽 , 宽 3.O~10.2(μ m ), 多为 5.1~7.6( μ m), 壁薄 , 平滑 , 具隔膜0 ~6 个 , 褐色 , 中部向上渐淡 ; 子囊 5~13 个 , 多为 7~11 个 , 长卵至矩圆形或卵形至椭圆形或其它不规则形 , 具柄或短柄 , 个别近无柄 , 大小 48.3~68.6 × 25.4~35.6( μ m); 子囊孢子 2 个 , 卵形 , 带黄色 , 大小18.8~22.9 × 12.5~15.2( μ 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在温室、塑料棚的瓜类作物或病残体上越冬 ,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田间再侵染主要靠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 , 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蔓延 , 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在 10~25 ℃即可发生 , 湿度大、温度较高 , 利其侵入和扩展 , 尤其是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条件交替出现 , 更有利于该病流行。塑料棚或温室栽培西瓜白粉病发生重。主要原因是白粉菌对温湿度的要求容易得到满足 , 生产中过于高温干旱或连续阴雨对该病有抑制作用。
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抗病品种。如夏棠 1 号、天河夏丝瓜。种植其他品种要注意防治白粉病。(2) 发病初期喷洒农抗 120 或武夷菌素水剂 100 ~150 倍液、 99.1% 敌死虫乳油 300倍液也能防治白粉病、 3% 多氧清水剂 800倍液、 20% 三唑酮 ( 粉锈宁 ) 乳油 2000倍液或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27% 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 6% 乐必耕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倍液、 12.5% 睛菌唑乳油 2500倍液、 62.25% 氰菌唑?代森锰锌 ( 仙生 ) 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30% 氟菌唑 ( 特富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 ~20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 , 可选用 40%福星乳油 5000倍 , 隔 20 天左右 1 次 , 防治 1 次后 , 再改用常用杀菌剂。 (3) 棚室保护地栽培冬瓜、节瓜的也可用 5% 百菌清粉尘剂 , 每 667m2 1kg 。 技术要点是早预防、午前防和喷周到及大水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