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
病害别名: | 水稻细条病 、 水稻条斑病 |
病害英文名: |
Rice bacterial leaf streak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 |
病原学名: |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 (Fang et al.)Swing et al. |
分类地位: |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 |
病原介绍: | 菌体单生 , 短杆状 , 大小 1~2 × 0.3~0.5(μm), 极生鞭毛一根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不形成芽孢荚膜 , 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 , 周边整齐 , 中部稍隆起 , 蜜黄色。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菌相似 , 不同之处该菌能使明胶液化 , 使牛乳胨化 , 使阿拉伯糖产酸 , 对青霉素、葡萄糖反应钝感 , 该菌生长适温 28~30 ℃。该菌与水稻自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和表现性状虽有很大不同 , 但其遗传性状及生理生化性状又有很大相似性 , 故该菌应作为稻白叶枯病菌种内的一个变种。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水稻 |
寄主英文名: | rice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 , 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 , 大小约 1 × 1Omm, 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 , 干后呈胶状小粒。自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见到 , 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 , 与白叶枯类似 , 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 , 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病原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 (Fang et al.)Swing et al. 称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 , 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单生 , 短杆状 , 大小 1~2 × 0.3~0.5(μm), 极生鞭毛一根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不形成芽孢荚膜 , 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 , 周边整齐 , 中部稍隆起 , 蜜黄色。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菌相似 , 不同之处该菌能使明胶液化 , 使牛乳胨化 , 使阿拉伯糖产酸 , 对青霉素、葡萄糖反应钝感 , 该菌生长适温 28~30 ℃。该菌与水稻自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和表现性状虽有很大不同 , 但其遗传性状及生理生化性状又有很大相似性 , 故该菌应作为稻白叶枯病菌种内的一个变种。 |
发病规律: |
病菌主要由稻种、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 , 成为初侵染源 , 也不排除野生稻、李氏禾的交叉传染。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 , 菌版可借风、雨、露等传播后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暴雨造成伤口 , 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 , 灌水过深加重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细菌 |
防治办法: |
(1) 加强检疫 , 把该菌列入检疫对象 , 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 (2) 选用 抗 ( 耐 ) 病杂交稻 , 如协优 963 、台杂 2 号、Ⅱ优 5302 、协优 64 、协优 46 等。 (3) 避免偏施、迟施氮肥 , 配合磷、钾肥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灌串水和深水。 (4) 药剂防治①提倡用 12% 水稻力量乳油即松脂酸铜 ( 绿乳铜 ) 水稻专用型 , 每 667㎡ 用药 50~80 ml , 对水 50kg 浸种或喷雾。 浸种时 , 先把稻种在药液中浸泡 24 小时 , 再用清水浸泡、催芽 , 然后播种。可有效的防治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 兼治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烂秧、稻曲病等。②于秧田 4~5 叶期 , 每 667㎡ 用 25% 噻枯唑 ( 叶枯宁、川化 018) 可湿性粉剂 100 ~150g, 对水 60~75 kg 喷雾。本田在发病初期、 齐穗期各防 1 次 ,7~10 后再喷 1 次 , 药量同秧田。也可喷洒 21.2% 加收热必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 20% 噻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400 ~5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细条病、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 , 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 , 大小约 1 × 1Omm, 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 , 干后呈胶状小粒。自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见到 , 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 , 与白叶枯类似 , 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 , 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病原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 (Fang et al.)Swing et al. 称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 , 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单生 , 短杆状 , 大小 1~2 × 0.3~0.5(μm), 极生鞭毛一根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不形成芽孢荚膜 , 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 , 周边整齐 , 中部稍隆起 , 蜜黄色。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菌相似 , 不同之处该菌能使明胶液化 , 使牛乳胨化 , 使阿拉伯糖产酸 , 对青霉素、葡萄糖反应钝感 , 该菌生长适温 28~30 ℃。该菌与水稻自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和表现性状虽有很大不同 , 但其遗传性状及生理生化性状又有很大相似性 , 故该菌应作为稻白叶枯病菌种内的一个变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由稻种、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 , 成为初侵染源 , 也不排除野生稻、李氏禾的交叉传染。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 , 菌版可借风、雨、露等传播后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暴雨造成伤口 , 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 , 灌水过深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 加强检疫 , 把该菌列入检疫对象 , 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 (2) 选用 抗 ( 耐 ) 病杂交稻 , 如协优 963 、台杂 2 号、Ⅱ优 5302 、协优 64 、协优 46 等。 (3) 避免偏施、迟施氮肥 , 配合磷、钾肥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灌串水和深水。 (4) 药剂防治①提倡用 12% 水稻力量乳油即松脂酸铜 ( 绿乳铜 ) 水稻专用型 , 每 667㎡ 用药 50~80 ml , 对水 50kg 浸种或喷雾。 浸种时 , 先把稻种在药液中浸泡 24 小时 , 再用清水浸泡、催芽 , 然后播种。可有效的防治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 兼治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烂秧、稻曲病等。②于秧田 4~5 叶期 , 每 667㎡ 用 25% 噻枯唑 ( 叶枯宁、川化 018) 可湿性粉剂 100 ~150g, 对水 60~75 kg 喷雾。本田在发病初期、 齐穗期各防 1 次 ,7~10 后再喷 1 次 , 药量同秧田。也可喷洒 21.2% 加收热必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 20% 噻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400 ~5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