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症状: |
世界广布 , 我国中部、南部稻区普遍发生 , 北方稻区较少。过去为害较轻 , 近年局部地区的杂交稻 发生普遍且严重。稻叶染病叶两面均可发病 , 病斑初为散生或群生的小褐色斑点 , 沿叶脉呈断续的线状 , 后稍隆起且变成黑色 , 其内充满冬孢子堆 , 隆起病斑四周变为黄色 , 重病叶病斑满布 , 叶片提早枯黄 , 叶尖破裂成丝 状。 |
总体描述: |
症状又称水稻叶黑粉病。世界广布 , 我国中部、南部稻区普遍发生 , 北方稻区较少。过去为害较轻 , 近年局部地区的杂交稻 发生普遍且严重。稻叶染病叶两面均可发病 , 病斑初为散生或群生的小褐色斑点 , 沿叶脉呈断续的线状 , 后稍隆起且变成黑色 , 其内充满冬孢子堆 , 隆起病斑四周变为黄色 , 重病叶病斑满布 , 叶片提早枯黄 , 叶尖破裂成丝 状。
病原 Entyloma oryzae Syd, 称稻叶黑粉菌 ,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冬孢子堆黑色长方形 , 散生 , 有的椭圆形或近圆形 , 埋生在寄主表皮下 , 大小 0.5~4 × 0.5~1.4(mm) 。冬孢子近圆形至多角形 , 壁厚 , 暗褐色 , 大小7.5~12.5 ×7.5~10( μm), 萌发时生出短棍棒状无色的先菌丝 , 顶生淡橄榄色棒状至纺锤形担孢子 3~8 个 , 担孢子再生次生小孢子 , 呈叉状排列 , 冬孢子萌发温限 21~34 ℃ , 适温 28~30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或病草上越冬。翌年夏季萌发 , 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 , 借凤雨传播侵入叶片。土壤癖薄的缺肥田 , 尤其是缺磷、缺钾田块发病重。田边、路旁或营养不良的植株基部叶片易发病 , 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发病重 , 杂交稻进入分蘖盛期即开始发病 , 个别地块发生很重
防治方法 (1) 重病区提倡选用抗病品种。 (2) 病稻草要及早作堆肥处理 , 待充分腐熟后再施入田间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合理施肥 , 防止后期早衰。 (3) 孕穗期喷洒 20% 三唑酮乳油,667㎡ 用药 40ml 对水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