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Rice bacterial grain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颖壳伯克氏菌 |
病原学名: | Burkholderia glumae、Pseudomonas glumae Kurita et Tabei |
分类地位: |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布克氏菌属,颖壳伯克氏菌 |
病原介绍: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极生 1~7 根鞭毛 , 菌体短杆状 , 有荚膜 , 无芽孢 , 大小 1.5~2.5 × 0.5~0.7(μm) , 氧化酶活性为阳性 , 不能利用鼠李糖产酸。在 PDA 培养基上菌落小 , 黄乳白色 , 能利用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果糖、甘油等产酸而不产气。能利用牛乳 , 凝固并硝化。明胶液化。不产生吲哚及HS, 但产NH3。 硝酸盐不还原。最适生长温度 28 ℃ , 最低温度为 8~12 ℃ , 致死温度 50~52 ℃。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水稻 |
寄主英文名: | rice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稻穗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我国水稻新病害。贵州省、台湾有发生 , 国外主要分布在日本。水稻齐穗后乳熟期的绿色穗直立 , 染病谷粒初现苍白色似缺水状萎凋 , 渐变为灰白色至浅黄褐色 , 内外颖的先端或基部变成紫褐色 , 护颖也呈紫褐色 , 而穗轴和枝梗均为健全绿色。每个受害穗染病谷粒10~20 粒左右 , 发病重的一半以上谷粒枯死 , 受害严重的稻穗呈直立状而不弯曲 , 多为不捻 , 若能结实多萎缩畸形 , 谷粒一部分或全部变为灰白色或黄褐色至浓褐色 , 病部与健部界线明显。 |
发病规律: |
谷粒带菌 , 播种带病谷粒 , 引起秧苗和叶鞘腐烂。病原细菌侵染幼苗后潜伏在叶鞘等部位 , 随稻株生长渐向上位叶鞘扩展 , 孕穗时病菌急剧增殖直达剑叶销和幼穗 , 引起穗期病害。抽穗期高温多日照 , 降雨量少易发病 , 品种不同抗病性差异明显。台南 6 号、新竹糯等易感病 , 台湾的高雄袖、丰锦等极抗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细菌 |
防治办法: |
(1) 加强检疫 , 防止病区扩大。 (2) 选用抗病品种。 (3) 在 5% 抽穗时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 30% 琥胶肥酸铜 ( 扫细 ) 悬浮剂 500倍液、 1296 绿乳铜乳油 500倍液、 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 ~700倍液、53.8% 可杀得干悬浮剂6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我国水稻新病害。贵州省、台湾有发生 , 国外主要分布在日本。水稻齐穗后乳熟期的绿色穗直立 , 染病谷粒初现苍白色似缺水状萎凋 , 渐变为灰白色至浅黄褐色 , 内外颖的先端或基部变成紫褐色 , 护颖也呈紫褐色 , 而穗轴和枝梗均为健全绿色。每个受害穗染病谷粒10~20 粒左右 , 发病重的一半以上谷粒枯死 , 受害严重的稻穗呈直立状而不弯曲 , 多为不捻 , 若能结实多萎缩畸形 , 谷粒一部分或全部变为灰白色或黄褐色至浓褐色 , 病部与健部界线明显。
病原 Burkholderia glumae 称颖壳伯克氏菌。异名 Pseudomonas glumae Kurita et Tabei 称颖壳假单胞菌 ( 水稻细菌颖枯病假单胞菌 ), 属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 极生 1~7 根鞭毛 , 菌体短杆状 , 有荚膜 , 无芽孢 , 大小 1.5~2.5 × 0.5~0.7(μm) , 氧化酶活性为阳性 , 不能利用鼠李糖产酸。在 PDA 培养基上菌落小 , 黄乳白色 , 能利用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果糖、甘油等产酸而不产气。能利用牛乳 , 凝固并硝化。明胶液化。不产生吲哚及HS, 但产NH3。 硝酸盐不还原。最适生长温度 28 ℃ , 最低温度为 8~12 ℃ , 致死温度 50~52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谷粒带菌 , 播种带病谷粒 , 引起秧苗和叶鞘腐烂。病原细菌侵染幼苗后潜伏在叶鞘等部位 , 随稻株生长渐向上位叶鞘扩展 , 孕穗时病菌急剧增殖直达剑叶销和幼穗 , 引起穗期病害。抽穗期高温多日照 , 降雨量少易发病 , 品种不同抗病性差异明显。台南 6 号、新竹糯等易感病 , 台湾的高雄袖、丰锦等极抗病。
防治方法 (1) 加强检疫 , 防止病区扩大。 (2) 选用抗病品种。 (3) 在 5% 抽穗时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 30% 琥胶肥酸铜 ( 扫细 ) 悬浮剂 500倍液、 1296 绿乳铜乳油 500倍液、 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 ~700倍液、53.8% 可杀得干悬浮剂6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