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作者:水稻 来源:Rice bacterial brown spot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病害别名: 水稻细菌性鞘腐病
病害英文名: Rice bacterial brown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
病原学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Van Hall 、Pseudomonas syringae Van Hallo
分类地位: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假单孢菌属,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
病原介绍:菌体短杆状 , 大小 0.9~1.1 × 1.8~2μm, 具 1~4根极生鞭毛 , 革兰氏染色阴性。接种在 KB 平板培养基上 27 ℃培养 3 天 , 菌落呈圆形、凸起、光滑、乳白色 , 直径 2~3.5mm; 培养 7 天 , 菌落多呈圆形或稍扁平 , 中央凸起 , 边缘呈细毛状 , 直径4~5.5mm, 可产生水溶性黄绿色荧光。能氧化葡萄糖但不能发酵 , 接触酶呈阴性。 4 ℃能生长 , 超过 41 ℃不能生长 , 生长最适温度 25~28 ℃。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水稻
寄主英文名:rice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整株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为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叶片染病初为褐色 水浸状小斑 , 后扩大为纺锤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 , 边缘出现黄晕 , 病斑中心灰褐色 , 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 , 使叶片局部坏死 , 不见菌脓。叶鞘受害多发生在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 , 病斑赤褐 , 短条状 , 后融合成水渍状不规则大斑 , 后期中央灰褐色 , 组织坏死。剥开叶鞘, 茎上有黑褐色条斑 , 剑叶发病严重时抽不出穗。穗轴、颖壳等部受害产生近圆形褐色小斑 , 严重时整个颖壳变褐 , 并深入米粒。谷粒病斑易与稻胡麻叶枯病混淆 , 镜检可见切口处有大量菌脓溢出。
发病规律: 病菌在种子和病组织中越冬。从伤口侵入寄主 , 也可从水孔、气孔侵入。细菌在水中可存活 20~30 天 , 随水流传播。暴雨、台风可加重病害发生。偏施氮肥 , 灌水过多或灌串水 , 易发病。偏酸性土壤发病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细菌
防治办法: (1) 加强检疫 , 防止病种子的调入和调出。 (2) 浅水灌溉 , 防止田水串流。采用配方施肥 , 忌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田边杂草 , 处理带菌稻草。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又称细菌性鞘腐病 , 为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叶片染病初为褐色 水浸状小斑 , 后扩大为纺锤形或不规则赤褐色条斑 , 边缘出现黄晕 , 病斑中心灰褐色 , 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 , 使叶片局部坏死 , 不见菌脓。叶鞘受害多发生在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 , 病斑赤褐 , 短条状 , 后融合成水渍状不规则大斑 , 后期中央灰褐色 , 组织坏死。剥开叶鞘, 茎上有黑褐色条斑 , 剑叶发病严重时抽不出穗。穗轴、颖壳等部受害产生近圆形褐色小斑 , 严重时整个颖壳变褐 , 并深入米粒。谷粒病斑易与稻胡麻叶枯病混淆 , 镜检可见切口处有大量菌脓溢出。 病原  Pseudomoas syringae pv.syringae Van Holl 称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 , 属细菌。 菌体杆状 , 单生 , 大小 1~3 × 0.8~1.0(μm), 极生鞭毛 2~4 根。肉汁胨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 , 圆形 , 表面光滑 , 后呈环状轮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种子和病组织中越冬。从伤口侵入寄主 , 也可从水孔、气孔侵入。细菌在水中可存活 20~30 天 , 随水流传播。暴雨、台风可加重病害发生。偏施氮肥 , 灌水过多或灌串水 , 易发病。偏酸性土壤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加强检疫 , 防止病种子的调入和调出。 (2) 浅水灌溉 , 防止田水串流。采用配方施肥 , 忌偏施氮肥。及时清除田边杂草 , 处理带菌稻草。
(责任编辑:Wan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