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
病害别名: | 水稻细菌性心腐病 |
病害英文名: |
Rice bacterial stripe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燕麦假单胞菌 |
病原学名: | Pseudomonas striafaciens (Elliott)Starr et Burkh.、Pseudomonas avenae Manns |
分类地位: |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假单孢菌属,燕麦假单胞菌 |
病原介绍: | 菌体杆状 , 大小 1.8 × 0.6(μm), 单生、双生或链状 , 具极生鞭毛 1~2 根。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白色 , 具乳光 , 圆形 , 凸起 , 表面平滑具光泽 , 肉汁胨液中有菌膜。 KB 培养基上菌落白色 , 不产生荧光。能利用葡萄糖、半乳糖 , 甘油产酸但不产气。不能利用乳糖、麦芽糖、蔗糖。生长适温 30~36 ℃ , 最高 42 ℃ , 最低 5 ℃ , 致死温度 55~56 ℃。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水稻 |
寄主英文名: | rice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叶鞘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苗期染病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 , 后扩展呈紫褐色长 条斑 , 有时与叶片等长 , 边缘清楚。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 , 植株矮小。成株期染病先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 , 初水浸状黄白色 , 后沿脉扩展上达叶尖 , 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 , 病组织质脆易折 , 后全叶卷曲枯死。叶鞘染病呈不规则斑块 , 后变黄褐 , 最后全部腐烂。 心叶发病 , 不能抽出 , 死于心苞内 , 拔出有腐臭味 , 用手挤压有乳白至淡黄色菌液溢出。孕穗期染病穗苞受害 , 穗早枯 , 或有的穗颈伸长 , 小穗梗淡褐色 , 弯曲畸形 , 谷粒变褐不实。 |
发病规律: |
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 , 病菌借水流、暴风雨传播蔓延 , 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 特别是秧苗受伤或受淹后发病重。高温、高湿、阴雨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 , 发病重。高秆品种较矮秆品种抗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细菌 |
防治办法: |
(1) 建立合理排灌系统 , 防止大水淹没稻田 , 及时排水。 (2) 增施有机肥 , 氮、 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 , 增强植株抗病力。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细菌性心腐病。苗期染病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 , 后扩展呈紫褐色长 条斑 , 有时与叶片等长 , 边缘清楚。病苗枯萎或病叶脱落 , 植株矮小。成株期染病先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 , 初水浸状黄白色 , 后沿脉扩展上达叶尖 , 下至叶鞘基部形成黄褐至深褐色的长条斑 , 病组织质脆易折 , 后全叶卷曲枯死。叶鞘染病呈不规则斑块 , 后变黄褐 , 最后全部腐烂。 心叶发病 , 不能抽出 , 死于心苞内 , 拔出有腐臭味 , 用手挤压有乳白至淡黄色菌液溢出。孕穗期染病穗苞受害 , 穗早枯 , 或有的穗颈伸长 , 小穗梗淡褐色 , 弯曲畸形 , 谷粒变褐不实。
病原 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 异名 Pseudomonas avenae Manns 称燕麦 ( 晕疫 ) 假单胞菌 , 属假单胞杆菌属细菌。 1978 年后又改称为 P.syringae pv.panici (Elliott)Young et al. 菌体 单细胞短杆状 , 两端钝圆 , 大小 1.5~2.5 × 0.5~0.8(μm), 极生鞭毛 1~5 根 , 多为 1~2 根 , 无芽孢 , 无荚膜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在肉汁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菌落圆形 , 污白色隆起 , 不产生褐色素和荧光素。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 , 病菌借水流、暴风雨传播蔓延 , 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 特别是秧苗受伤或受淹后发病重。高温、高湿、阴雨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 , 发病重。高秆品种较矮秆品种抗病。
防治方法 (1) 建立合理排灌系统 , 防止大水淹没稻田 , 及时排水。 (2) 增施有机肥 , 氮、 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 , 增强植株抗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