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水稻谷枯病

作者:水稻 来源:Rice grain blight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水稻谷枯病
病害别名: 水稻颖枯病
病害英文名: Rice grain bligh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谷枯叶点霉
病原学名:Phyllosticta glumarum (Ell.et Fr.)Miyake、Phomasorghina (Sacc.) Boerema, Dornb.et Kest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叶点霉属,谷枯叶点霉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器初埋生在病部表皮下 , 后全部外露仅基部留在病组织里 , 散生或群生 , 球形至扁球形 , 黑褐色 , 基部黄褐色 , 顶端突起为孔口。分生孢子小 , 无色或色浅 , 单胞 , 卵形至椭圆形 , 大小 3~6 × 2~3(μm), 成熟后遇水可成群从孔口逸出。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水稻
寄主英文名:rice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稻穗
症状图:
病害症状: 长江流域各稻区均有发生。在水稻抽穗后2~3 周为害幼颖较重 , 初在颖壳顶端或侧面出现小斑 , 渐发展为边缘不清晰的椭圆斑 , 后病斑融合为不规则大斑 , 扩展到谷粒大部或全部 , 后变为枯白色 , 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 , 即病菌分生孢子器。谷粒被害早的花器被毁或形成秕谷。乳熟后受害 , 米粒变小 , 质变松脆 , 质量轻 , 品质下降 , 接近成熟时受害 , 仅在谷粒上有褐色小点 , 对产量影响不大。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稻谷上越冬 , 次年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 水稻抽穗后 , 侵害花器和幼颖。花期遇暴风雨 , 稻穗相互摩擦 , 造成伤口有利病菌侵入。生产上氮肥施用过量或迟施氮肥或冷水灌田 , 利于病害发生。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用无病种子 , 对种子进行消毒。 (2) 带病秕谷用于高温沤制堆肥。 (3) 合理施肥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改造冷水田。 (4) 抽穗期结合防治穗瘟喷药保 护 。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又称水稻颖枯病。长江流域各稻区均有发生。在水稻抽穗后2~3 周为害幼颖较重 , 初在颖壳顶端或侧面出现小斑 , 渐发展为边缘不清晰的椭圆斑 , 后病斑融合为不规则大斑 , 扩展到谷粒大部或全部 , 后变为枯白色 , 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 , 即病菌分生孢子器。谷粒被害早的花器被毁或形成秕谷。乳熟后受害 , 米粒变小 , 质变松脆 , 质量轻 , 品质下降 , 接近成熟时受害 , 仅在谷粒上有褐色小点 , 对产量影响不大。 病原 Phyllosticta glumarum (Ell.et Fr.)Miyake=Phomasorghina (Sacc.) Boerema, Dornb.et Kest 称谷枯叶点霉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初埋生在病部表皮下 , 后全部外露仅基部留在病组织里 , 散生或群生 , 球形至扁球形 , 黑褐色 , 基部黄褐色 , 顶端突起为孔口。分生孢子小 , 无色或色浅 , 单胞 , 卵形至椭圆形 , 大小 3~6 × 2~3(μm), 成熟后遇水可成群从孔口逸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稻谷上越冬 , 次年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 水稻抽穗后 , 侵害花器和幼颖。花期遇暴风雨 , 稻穗相互摩擦 , 造成伤口有利病菌侵入。生产上氮肥施用过量或迟施氮肥或冷水灌田 , 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1) 选用无病种子 , 对种子进行消毒 。 (2) 带病秕谷用于高温沤制堆肥。 (3) 合理施肥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改造冷水田。 (4) 抽穗期结合防治穗瘟喷药保 护 。
(责任编辑:Wan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