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水稻黑条矮缩病

作者:水稻 来源:Rice black streak dwarf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水稻黑条矮缩病
病害别名: 水稻矮稻
病害英文名: Rice black streak dwarf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病原学名: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Reoviridae、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
分类地位: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病原介绍:病毒粒子为等径对称的球状多面体 , 大小 75~ 8Onm。 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二层。细胞质中病毒粒子以三种形式存在 : 一种是分散或不规则聚集 , 另一种是有规则的晶状排列 , 再一种病毒粒子排列成串 , 外包一层膜呈豆荚状、鞘状或管状构造。病毒钝化温度 50~60 ℃ , 病叶汁液稀释限点 10000 ~ 100000倍 , 病叶汁液体外保毒期 5~6 天。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水稻
寄主英文名:rice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 , 叶片短阔、僵直 , 叶色深绿 , 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 , 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 , 不抽穗或穗小 , 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 , 叶片短宽、僵直、浓绿 , 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 , 后变黑褐色。根短小 , 植株矮化 , 不抽穗 , 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 , 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 , 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 , 穗颈短缩 , 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发病规律: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梁、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 20 多种寄主。该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染。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介体一经染毒 , 终身带毒 , 但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 , 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早稻、单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传毒。稻田中繁殖的 23 代灰飞虱 , 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 , 迁入晚稻和秋玉米 传毒 , 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 , 传给大麦、小麦。由于灰飞虱不能 在玉米上繁殖 , 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田间病毒通过麦 -早稻 -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为 30 分钟 ,1~2 天即可充分获毒 , 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 8~35 天。接毒时间仅 1 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期 14~24 天。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 , 稻苗幼嫩发病重。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 , 决定水稻发病程度。水稻黑条矮缩病侵染关键期在秧苗期 , 秧苗侵染机率 80% 左右 , 本田初期为 20% 左右。常规稻感染的敏感期为 2~4 叶期 , 杂交稻为 3~5 叶期 , 分蘖末期后水稻抗性增强。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病毒
防治办法: (1) 选用抗病品种。接种试验表明常规稻发病重于杂交稻。杂交稻中 , 协 963
抗病性好。合理布局 , 连片种植 , 并能同时移栽。清除田边杂草 , 压低虫源、毒源。 (2) 治虫防病。注意秧田、本田前期防治 , 还要注意麦田防虫。抓住一代成虫从麦田迁向稻田和二、三代成虫由早稻本田迁向晚稻秧田及玉米上 , 末代成虫和越冬若虫从晚稻迁到早播麦田的防治。 在秧苗 2~5 叶期 , 把灰飞虱控制在该病发生流行水平以下 , 可有效控制该病。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俗称 " 矮稻 " 。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 , 叶片短阔、僵直 , 叶色深绿 , 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 , 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 , 不抽穗或穗小 , 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 , 叶片短宽、僵直、浓绿 , 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 , 后变黑褐色。根短小 , 植株矮化 , 不抽穗 , 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 , 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 , 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 , 穗颈短缩 , 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病原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Reoviridae 称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 异名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 属病毒。病毒粒子为等径对称的球状多面体 , 大小 75~ 8Onm。 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二层。细胞质中病毒粒子以三种形式存在 : 一种是分散或不规则聚集 , 另一种是有规则的晶状排列 , 再一种病毒粒子排列成串 , 外包一层膜呈豆荚状、鞘状或管状构造。病毒钝化温度 50~60 ℃ , 病叶汁液稀释限点 10000 ~ 100000倍 , 病叶汁液体外保毒期 5~6 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梁、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 20 多种寄主。该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染。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介体一经染毒 , 终身带毒 , 但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 , 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早稻、单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传毒。稻田中繁殖的 23 代灰飞虱 , 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 , 迁入晚稻和秋玉米 传毒 , 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 , 传给大麦、小麦。由于灰飞虱不能 在玉米上繁殖 , 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田间病毒通过麦 -早稻 -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为 30 分钟 ,1~2 天即可充分获毒 , 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 8~35 天。接毒时间仅 1 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期 14~24 天。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 , 稻苗幼嫩发病重。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 , 决定水稻发病程度。水稻黑条矮缩病侵染关键期在秧苗期 , 秧苗侵染机率 80% 左右 , 本田初期为 20% 左右。常规稻感染的敏感期为 2~4 叶期 , 杂交稻为 3~5 叶期 , 分蘖末期后水稻抗性增强。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接种试验表明常规稻发病重于杂交稻。杂交稻中 , 协 963 抗病性好。合理布局 , 连片种植 , 并能同时移栽。清除田边杂草 , 压低虫源、毒源。 (2) 治虫防病。注意秧田、本田前期防治 , 还要注意麦田防虫。抓住一代成虫从麦田迁向稻田和二、三代成虫由早稻本田迁向晚稻秧田及玉米上 , 末代成虫和越冬若虫从晚稻迁到早播麦田的防治。 在秧苗 2~5 叶期 , 把灰飞虱控制在该病发生流行水平以下 , 可有效控制该病 。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水稻胡麻斑病

下一篇:水稻谷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