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水稻胡麻斑病 |
病害别名: | 水稻胡麻叶枯病 |
病害英文名: |
Rice brown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稻平脐蠕孢 |
病原学名: | Bipolaris oryzae(Breda de Haan) Shoem.、Helminthosporium oryzae Breda de Haan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平脐蠕孢属,稻平脐蠕孢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梗 2~5 个束状自气孔伸出 , 不分枝 , 稍曲 , 有隔膜。分生孢子顶生 , 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 , 微弯 , 褐色 , 有 3~11 个隔膜 , 大小 24~122 × 11~23(um)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水稻 |
寄主英文名: | rice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茎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 , 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 , 以叶片为多。种子芽期受害 , 芽黯变褐 , 芽未抽出 , 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鞠发病多为椭圆病斑 , 如胡麻粒大小 , 暗褐色 , 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 , 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 , 渐扩大为椭圆斑 , 如芝麻粒大小 , 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 , 边缘褐色 , 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 , 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 , 潮湿时 , 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 ( 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叶鞠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 , 暗褐色 , 边缘淡褐色 , 水渍状 , 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和校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 , 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 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批谷。后期受害病斑小 , 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气候湿润时 , 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 ,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 2~3 年 , 潜伏菌丝体能存活 3~4 年 , 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 , 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 , 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 , 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 , 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 , 并形成分生孢子 , 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有雾露存在时发病重。酸性土壤 , 砂质土 , 缺磷少何时易发病。旱秧田发病重。 菌丝生长温限 5~35 ℃ ,24~30 ℃最适 , 分生孢子形成温限 8~33 ℃ ,30 ℃最适。萌发温限 2~ 40 ℃ ,24~30 ℃最适。孢子萌发须有水滴存在 , 相对湿度大于 92%。饱和湿度下 25~28 ℃ ,4 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深耕灭茬 , 压低菌源。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 (2) 选在无病田留种或种子消毒。 (3) 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 , 及时追肥 , 增加磷饵肥 , 特别是饵肥的施用可提高植株抗病力。酸性土注意排水 , 适当施用石灰。要浅灌勤灌 , 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4) 药剂防治。此外 , 也可 50kg 稻种用 10%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12.5 ml 时 , 浸 24 小时 , 防治水稻胡麻斑病 , 兼治苗稻瘟病和恶苗病。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水稻胡麻叶枯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 , 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 , 以叶片为多。种子芽期受害 , 芽黯变褐 , 芽未抽出 , 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鞠发病多为椭圆病斑 , 如胡麻粒大小 , 暗褐色 , 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 , 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 , 渐扩大为椭圆斑 , 如芝麻粒大小 , 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 , 边缘褐色 , 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 , 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 , 潮湿时 , 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 ( 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叶鞠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 , 暗褐色 , 边缘淡褐色 , 水渍状 , 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和校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 , 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 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批谷。后期受害病斑小 , 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气候湿润时 , 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Biplaris oryzae(Breda de Haan) Shoem. 称稻平脐蠕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 oryzae Breda de Haan。分生孢子梗 2~5 个束状自气孔伸出 , 不分枝 , 稍曲 , 有隔膜。分生孢子顶生 , 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 , 微弯 , 褐色 , 有 3~11 个隔膜 , 大小 24~122 × 11~23(um), 有性态 Cochliobolus miyabeanus(Ito et kuribayashi)Drechsler ex Dastur 称宫部旋孢腔菌 ,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 仅在培养基上发现 , 自然条件下不产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 ,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 2~3 年 , 潜伏菌丝体能存活 3~4 年 , 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 , 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 , 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 , 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 , 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 , 并形成分生孢子 , 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有雾露存在时发病重。酸性土壤 , 砂质土 , 缺磷少何时易发病。旱秧田发病重。 菌丝生长温限 5~35 ℃ ,24~30 ℃最适 , 分生孢子形成温限 8~33 ℃ ,30 ℃最适。萌发温限 2~ 40 ℃ ,24~30 ℃最适。孢子萌发须有水滴存在 , 相对湿度大于 92%。饱和湿度下 25~28 ℃ ,4 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防治方法 (1) 深耕灭茬 , 压低菌源。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 (2) 选在无病田留种或种子消毒。 (3) 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 , 及时追肥 , 增加磷饵肥 , 特别是饵肥的施用可提高植株抗病力。酸性土注意排水 , 适当施用石灰。要浅灌勤灌 , 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4) 药剂防治。此外 , 也可 50kg 稻种用 10%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12.5 ml 时 , 浸 24 小时 , 防治水稻胡麻斑病 , 兼治苗稻瘟病和恶苗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