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黍根腐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Millet root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雪腐镰孢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nivale (Fr.)Ces. var.setariae Yu et Lou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雪腐镰孢 |
病原介绍: | 在 PSA 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薄绒状或成黏孢团 , 黏孢层肉色至蜜黄色。分生孢子桶瓣状 , 顶胞三角形 , 模形 ,0~4 个隔 , 大小 5.8~34.5 × 2.1~6(μm), 多为 1~3 隔 , 大小 11~23.4 × 3.1~ 4.4(μm) 。此菌有人主张移入 Qerlachia 属。 |
病原中文名: | 串珠镰孢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串珠镰孢 |
病原介绍: | 气生菌丝粉红色 , 菌落较繁茂 , 小型分生孢子链生 , 椭圆形 , 大小 6~10 × 3~ 4μm ; 大型分生孢子弯月形,3~5 个分隔 , 大小 17.5~21 × 3.5~4.9μm。在 PSA 培养基上 , 开始呈白色绒毛状圆形菌落 , 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 后期产出紫色色素。有时可产生橘橙色分生孢子座。基物表面牵牛紫色 , 培养基不变色。 病菌产生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梭形至镰刀形、直或稍弯 , 多具隔膜 3~5 个,3 个隔膜的大小 25~55 × 3~4.5μm。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 , 卵形至椭圆形 , 在产孢细胞上串生 , 也有假头生。少数具 1 隔膜 , 大小 7~11.5 × 2~3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幼苗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侵害幼苗的根部 , 引起死苗 , 多发生在幼苗的 2~4 叶期。发病初期病苗变黄色或深紫色 , 根部变褐 , 不久即萎蔫枯死 , 严重的造成缺苗断垄。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在土壤中生存或越冬 , 是土传病害。一般 5 、6 月气温低、多雨的年份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2) 选择高燥易排水的地块栽培谷子。(3) 药剂防治用 35% 甲霜灵 ( 阿普隆 ) 拌种剂按种子量 0.2%~ 0.3% 直接干拌种或加水湿拌 , 或 50% 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 0.3%~0.4% 拌种、 64%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按 0.4%~0.5% 的种子量拌种、 95% 恶霉灵 ( 绿亨 1 号 ) 精品按种子重量 0.1% 的药量拌种。拌后应立即播种。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侵害幼苗的根部 , 引起死苗 , 多发生在幼苗的 2~4 叶期。发病初期病苗变黄色或深紫色 , 根部变褐 , 不久即萎蔫枯死 , 严重的造成缺苗断垄。
病原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称串珠镰孢和 Fusarium nivale (Fr.)Ces. var.setariae Yu et Lou 称雪腐镰孢 , 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F.moniliforme 形态特征参见水稻恶苗病。 F.nivale 在 PSA 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薄绒状或成黏孢团 , 黏孢层肉色至蜜黄色。分生孢子桶瓣状 , 顶胞三角形 , 模形 ,0~4 个隔 , 大小 5.8~34.5 × 2.1~6(μm), 多为 1~3 隔 , 大小 11~23.4 × 3.1~ 4.4(μm) 。此菌有人主张移入 Qerlachia 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在土壤中生存或越冬 , 是土传病害。一般 5 、6 月气温低、多雨的年份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2) 选择高燥易排水的地块栽培谷子。(3) 药剂防治用 35% 甲霜灵 ( 阿普隆 ) 拌种剂按种子量 0.2%~ 0.3% 直接干拌种或加水湿拌 , 或 50% 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 0.3%~0.4% 拌种、 64%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按 0.4%~0.5% 的种子量拌种、 95% 恶霉灵 ( 绿亨 1 号 ) 精品按种子重量 0.1% 的药量拌种。拌后应立即播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