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食用大黄霜霉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Rheum downy mildew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酸模霜霉 |
病原学名: | Peronospora rumicis Corda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霜霉属,酸模霜霉 |
病原介绍: | 孢囊梗从气孔伸出 , 无色 , 单生或数根丛生 , 基部略膨大 , 双叉分枝 3~6 次 , 小枝呈锐角 , 顶端尖细 , 多呈直角 , 大小 192~344 × 8~10μm。孢子囊卵圆形 , 单胞 , 浅褐色 , 表面光滑 , 有乳头状突起 , 大小 16~32 × 14~32μm , 萌发时释放出游动孢子。卵孢子球形 , 生在病斑中。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叶上病斑多角形至不规则形 , 初黄绿色 , 后变灰褐色 , 边缘不明显。发病严重的病斑融合 , 叶片逐渐干枯。湿度大或结露多时 , 病斑背面现紫色霜状霉丛 , 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叶上病部越冬。翌春温湿度条件适宜时 , 卵孢子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 , 借灌溉水、风雨传播 , 溅到大黄叶片上后从气孔侵入 , 经几天潜育开始出现症状。低温高湿条件持续时间长或连续阴雨易发病。一般 4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6 月 进入发病盛期 , 北方晚些。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实行轮作 , 雨后及时排水。 (2) 秋末冬初注意清除病叶。翌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 以减少初始菌源。 (3) 发病初期喷洒 70% 丙森锌 ( 安泰生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72% 锰锌?霜脲 ( 克露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69% 锰锌?烯酰 ( 安克锰锌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60% 氟吗?锰锌 ( 灭克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叶上病斑多角形至不规则形 , 初黄绿色 , 后变灰褐色 , 边缘不明显。发病严重的病斑融合 , 叶片逐渐干枯。湿度大或结露多时 , 病斑背面现紫色霜状霉丛 , 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病原 Peronospora rumicis Corda, 称酸模霜霉 , 属卵菌。孢囊梗从气孔伸出 , 无色 , 单生或数根丛生 , 基部略膨大 , 双叉分枝 3~6 次 , 小枝呈锐角 , 顶端尖细 , 多呈直角 , 大小 192~344 × 8~10μm。孢子囊卵圆形 , 单胞 , 浅褐色 , 表面光滑 , 有乳头状突起 , 大小 16~32 × 14~32μm , 萌发时释放出游动孢子。卵孢子球形 , 生在病斑中。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叶上病部越冬。翌春温湿度条件适宜时 , 卵孢子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 , 借灌溉水、风雨传播 , 溅到大黄叶片上后从气孔侵入 , 经几天潜育开始出现症状。低温高湿条件持续时间长或连续阴雨易发病。一般 4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6 月 进入发病盛期 , 北方晚些。
无公害防治法 (1) 实行轮作 , 雨后及时排水。 (2) 秋末冬初注意清除病叶。翌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 以减少初始菌源。 (3) 发病初期喷洒 70% 丙森锌 ( 安泰生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72% 锰锌?霜脲 ( 克露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69% 锰锌?烯酰 ( 安克锰锌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60% 氟吗?锰锌 ( 灭克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