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芍药锈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Peony rus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松芍柱锈菌 |
病原学名: | Cronartium flacciodum (Alb .et schw.) Wint.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柱锈菌属,松芍柱锈菌 |
病原介绍: | 为转主寄生菌,O、I在松属枝干上,II、III在牡丹芍药上。性子器黄色、不规则形; 锈子器生于松树枝干肿瘤皮层下, 包被白色, 膜细胞梭形, 外向面有细瘤, 内向面有粗瘤状突起; 锈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壁厚, 有疣状突起。夏孢子堆黄褐色, 生于叶背; 夏孢子无色或淡黄色, 椭圆形、球形, 有细刺,18~44 × 12~21(μm), 壁厚 1.5~2.5 μm; 冬孢子堆圆柱形, 生于叶背, 长1~2mm, 直径50~120μm, 弯曲, 红褐色; 冬孢子黄色至淡黄褐色, 椭圆形, 平滑, 单胞,20~60×10~17(μm), 壁厚1~1.5 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芍药 |
寄主英文名: | chinese peony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叶片。 叶正面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小斑或病斑不明显, 叶背着生黄褐色小疱斑, 破裂后露出黄色粉堆, 即夏孢子堆。后期, 叶背丛生或散生暗褐色、纤细的毛状物, 即冬孢子柱。在转主寄主松树 (Pinus spp.)上, 侵染枝干, 引起纺锤形肿瘤。 |
发病规律: |
锈菌以菌丝在松树上越冬,4~6月在松树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 锈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到牡丹、芍药上侵染为害, 并产生夏孢子堆。生长期内夏孢子重复侵染, 后期形成冬孢子柱。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松树。一般于牡丹、芍药开花期后发生,7~8 月为害严重。温暖潮湿、多风雨利于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花圃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最根本的措施是在芍药、牡丹园附近不栽培松树, 切断侵染循环。 (2)加强管理, 增强植株抗病力。(3) 提前喷药保护或于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2000 倍液或97%敌锈钠4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或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 叶正面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小斑或病斑不明显, 叶背着生黄褐色小疱斑, 破裂后露出黄色粉堆, 即夏孢子堆。后期, 叶背丛生或散生暗褐色、纤细的毛状物, 即冬孢子柱。在转主寄主松树 (Pinus spp.)上, 侵染枝干, 引起纺锤形肿瘤。
病原 Cronartium flacciodum (Alb .et schw.) Wint. 松芍柱锈菌, 属担子菌门真菌。为转主寄生菌,O、I在松属枝干上,II、III在牡丹芍药上。性子器黄色、不规则形; 锈子器生于松树枝干肿瘤皮层下, 包被白色, 膜细胞梭形, 外向面有细瘤, 内向面有粗瘤状突起; 锈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壁厚, 有疣状突起。夏孢子堆黄褐色, 生于叶背; 夏孢子无色或淡黄色, 椭圆形、球形, 有细刺,18~44 × 12~21(μm), 壁厚 1.5~2.5 μm; 冬孢子堆圆柱形, 生于叶背, 长1~2mm, 直径50~120μm, 弯曲, 红褐色; 冬孢子黄色至淡黄褐色, 椭圆形, 平滑, 单胞,20~60×10~17(μm), 壁厚1~1.5 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锈菌以菌丝在松树上越冬,4~6月在松树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 锈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到牡丹、芍药上侵染为害, 并产生夏孢子堆。生长期内夏孢子重复侵染, 后期形成冬孢子柱。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松树。一般于牡丹、芍药开花期后发生,7~8 月为害严重。温暖潮湿、多风雨利于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花圃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最根本的措施是在芍药、牡丹园附近不栽培松树, 切断侵染循环。 (2)加强管理, 增强植株抗病力。(3) 提前喷药保护或于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2000 倍液或97%敌锈钠4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或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