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芍药尾孢轮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Peony Cercospora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芍药尾孢 |
病原学名: | Cercospora paeoniae Tehon et Dan.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芍药尾孢 |
病原介绍: | 子座生在叶面, 分生孢子梗多2~15 根从子座生出, 基部黄褐色, 多隔膜, 大小30~130×3~4.5(μm)。 分生孢子无色, 细长, 针形至倒棍棒形或近圆筒形, 直或弯, 3~4个隔膜,大小 45~75 × 2~3.5(μm)。 该菌分生孢子梗长, 孢痕疤明显加厚, 分生孢子无色, 针形。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芍药 |
寄主英文名: | chinese peony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为害芍药叶片 , 引起轮斑病。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 斑面上有密集的轮纹,边缘黄褐色, 外有紫色晕, 中央深褐色 , 斑上生有淡黑色的霉层, 病斑大小2~10mm。 发病期较叶霉病晚, 引起落叶。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或遗留在地面上越冬,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 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致病害逐渐扩展。该病在秋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秋季和早春彻底清除留在芍药园地面的病残落叶 , 剪除茎基部病残枝 , 同时注意清除分株后残留的肉质根 , 集中烧毁或深埋。 (2) 适当密植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可有效地预防该病流行。 (3)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 ?硫磺悬浮剂800倍液、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 苯菌灵?环己锌乳油800倍液、12% 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为害芍药叶片 , 引起轮斑病。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 斑面上有密集的轮纹,边缘黄褐色, 外有紫色晕, 中央深褐色 , 斑上生有淡黑色的霉层, 病斑大小2~10mm。 发病期较叶霉病晚, 引起落叶。
病原 Cercospora paeoniae Tehon et Dan. 称芍药尾孢, 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座生在叶面, 分生孢子梗多2~15 根从子座生出, 基部黄褐色, 多隔膜, 大小30~130×3~4.5(μm)。 分生孢子无色, 细长, 针形至倒棍棒形或近圆筒形, 直或弯, 3~4个隔膜,大小 45~75 × 2~3.5(μm)。 该菌分生孢子梗长, 孢痕疤明显加厚, 分生孢子无色, 针形, 别于黑座假尾孢。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部或遗留在地面上越冬,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 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致病害逐渐扩展。该病在秋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秋季和早春彻底清除留在芍药园地面的病残落叶 , 剪除茎基部病残枝 , 同时注意清除分株后残留的肉质根 , 集中烧毁或深埋。 (2) 适当密植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可有效地预防该病流行。 (3)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洒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 ?硫磺悬浮剂800倍液、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 苯菌灵?环己锌乳油800倍液、12% 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