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蛇瓜链格孢黑霉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Snake gourd black mold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链格孢 |
病原学名: | Alternaria alternate(Fries)Feissl、A.tenuis Nees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链格孢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梗簇生 , 暗褐色 , 较短粗 , 或呈不规则棍棒形 ,2~9 个隔膜 , 大小 27.5~110 × 2.75~4.5μm , 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状或圆筒状 , 淡黄色 , 大小 9.5~40×5~11.25μm , 具纵隔 1~6 个 , 多数 3~4 个 ; 横隔 1~5 个 , 多为 3 个。具短喙 , 仅为孢身长的一半 , 喙多无隔 , 少数 1~2 个隔 , 无色。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没有寄主蛇瓜的信息! |
侵染部位: |
叶、果实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叶片染病 : 在叶缘或叶脉间初生水渍状小斑点 , 后扩展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暗褐色大斑。果实染病 : 初生水渍状暗色斑 , 后扩展成不规则黑色大斑 , 湿度大时长出黑霉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 时 , 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 , 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 ; 以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 , 进行多次再侵染 , 致病害不断扩展蔓延。进入雨季雨日多、湿度大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建立无病留种田 , 从无病株上采种 , 选用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注意清除病残体 , 集中烧毁或深埋。 (2) 施足腐熟有机肥或有机生物菌肥 , 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增强寄主抗病力。 (3) 种子用 75% 百菌清 ( 达霜宁、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浸种 2 小时 , 冲净后晾干播种。 (4) 发病初期喷洒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悬浮剂 600 倍液、 80% 代森锰锌 ( 大生、喷克、必得利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 : 在叶缘或叶脉间初生水渍状小斑点 , 后扩展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暗褐色大斑。果实染病 : 初生水渍状暗色斑 , 后扩展成不规则黑色大斑 , 湿度大时长出黑霉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Alternaria alternate (Fr.)Keissl., 称链格孢 ,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 , 或数根束生 , 暗褐色 ; 分生孢子倒棒形 , 褐色或青褐色 ,3~6 个串生 , 有纵隔膜 1~2 个 , 横隔 3~4 个 , 横隔处有溢缩现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 时 , 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 , 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 ; 以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 , 进行多次再侵染 , 致病害不断扩展蔓延。进入雨季雨日多、湿度大易发病。
无公害防治法 (1) 建立无病留种田 , 从无病株上采种 , 选用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注意清除病残体 , 集中烧毁或深埋。 (2) 施足腐熟有机肥或有机生物菌肥 , 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增强寄主抗病力。 (3) 种子用 75% 百菌清 ( 达霜宁、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浸种 2 小时 , 冲净后晾干播种。 (4) 发病初期喷洒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悬浮剂 600 倍液、 80% 代森锰锌 ( 大生、喷克、必得利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