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蛇瓜细菌性角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Snake gourd angular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丁香假单胞杆菌流泪致病变种 |
病原学名: |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Smith et Bryan)Young,Dye &Wilkie |
分类地位: |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假单孢菌属,丁香假单胞杆菌流泪致病变种 |
病原介绍: | 菌体短杆状相互呈链状连接 , 具端生鞭毛 1~5 根 , 大小 0.7~0.9 × 1.4~2( μ m), 有荚膜 , 无芽孢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在金氏 B 平板培养基上 , 菌落白色 , 近圆或略呈不规则形 , 扁平 , 中央凸起 , 污白色 , 不透明 , 具同心环纹 , 边缘一圈薄且透明 , 菌落直径 5~7(mm), 外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 , 具黄绿色荧光。生长适温 24~ 28 ℃ , 最高 39 ℃ , 最低 4℃ ,48~50 ℃经 10 分钟致死 , 除侵染冬瓜、节瓜外 , 还侵染葫芦、西葫芦、 丝瓜、甜瓜、西瓜、黄瓜、笋瓜等。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没有寄主蛇瓜的信息!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初生油渍状小斑点 , 后扩展成角状或不规则形浅灰褐色病斑 ,四周有油浸状晕圈 , 病斑有时穿孔 , 后期病斑融合 , 致叶片焦枯。有时也为害茎蔓。 |
发病规律: |
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种子带菌率 2%~3%, 病菌由叶片或瓜条伤口、自然孔口侵入 , 进入胚乳组织或胚幼根的外皮层 , 造成种子内带菌。此外,采种时病瓜接触污染的种子致种子外带菌。且可在种子内存活 1 年 , 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 3~4 个月 , 生产上如播种带菌种子 , 出苗后子叶发病 , 病菌在细胞间繁殖 , 棚室保护地黄瓜病部溢出的菌脓 , 借棚顶大量水珠下落 , 或结露及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 , 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露地黄瓜蹲苗结束后 , 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 , 始见发病 , 病菌靠气流或雨水逐渐扩展开来 , 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 , 后随气温下降 , 病情缓和。发病温限 10~30 ℃ , 适温 24~28 ℃ , 适宜相对湿度 70% 以上。塑料棚低温高湿利其发病,病斑大小与湿度相关 : 夜间饱和湿度大于 6 小时 , 叶片上病斑大且典型 ; 湿度低于 85%, 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 3 小时 , 病斑小;昼夜温差大 , 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 , 发病重。在田间浇水次日, 叶背出现大量水浸状病斑或菌脓。有时 , 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细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耐病品种。 (2) 从无病瓜上选留种 , 瓜种可用 70 ℃恒温干热灭菌 72 小时 , 或 50 ℃温水浸种 20 分钟 , 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 还可用次氯酸钙 300 倍液 , 浸种 30~60 分钟 , 或 100 万单位硫酸链霉素 500 倍液浸种 2 小时 , 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3)无病土育苗 ,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2 年以上轮作 , 加强田间管理 , 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 , 及时深埋。 (4)重点抓好生态防治。须用药时可选粉尘法 : 喷撒 10% 乙滴粉尘剂 , 或 5% 百菌清或 10% 脂铜粉尘剂 , 每 667m2 1 次 1kg。 (5) 露地推广避雨栽培 , 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 , 于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期喷洒 2% 春雷霉素 ( 加收米、加瑞农 ) 液剂 26~54mg/L 或 47% 春?王铜 ( 加瑞农 ) 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 78% 波?锰锌(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50% 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 1200 倍液、 30% 苯噻氰 ( 倍生 ) 乳油 1000 倍液、 53.8% 可杀得干悬浮剂 1000 倍液 , 667m2 喷对好的药液 60 ~75L,连防 3~4 次。此外也可选用硫酸链霉素或 72% 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4000 倍液、1:4:600 铜皂液或 1:2:300~400 倍式波尔多液。40 万单位青霉素钾盐对水稀释成 5000倍液也有效。 隔 7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3~4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 , 初生油渍状小斑点 , 后扩展成角状或不规则形浅灰褐色病斑 ,四周有油浸状晕圈 , 病斑有时穿孔 , 后期病斑融合 , 致叶片焦枯。有时也为害茎蔓。
病原 Pseudomona syringae pv. lachrymans (Smith et Bryan)Yong.Dye & Wilkie , 称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 , 属细菌。菌体短杆状相互呈链状连接 , 具端生鞭毛 1~5 根 , 大小 0.7~0.9 ×1.4~2 μm, 有荚膜 , 无芽孢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在金氏 B 平板培养基上 , 菌落白色 , 近圆或略呈不规则形 , 扁平 , 中央凸起 , 污白色 , 不透明 , 具同心环纹 , 边缘一圈薄且透明 , 菌落直径 5~ 7mm, 外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 , 具黄绿色荧光。生长适温 24~28 ℃ , 最高 39 ℃ , 最低 4 ℃ ,48~50 ℃经 10 分钟致死 , 除侵染黄瓜外 , 还侵染葫芦、西葫芦、丝瓜、甜瓜、西瓜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种子带菌率 2%~3%, 病菌由叶片或瓜条伤口、自然孔口侵入 , 进入胚乳组织或胚幼根的外皮层 , 造成种子内带菌。此外,采种时病瓜接触污染的种子致种子外带菌。且可在种子内存活 1 年 , 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 3~4 个月 , 生产上如播种带菌种子 , 出苗后子叶发病 , 病菌在细胞间繁殖 , 棚室保护地黄瓜病部溢出的菌脓 , 借棚顶大量水珠下落 , 或结露及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 , 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露地黄瓜蹲苗结束后 , 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 , 始见发病 , 病菌靠气流或雨水逐渐扩展开来 , 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 , 后随气温下降 , 病情缓和。发病温限 10~30 ℃ , 适温 24~28 ℃ , 适宜相对湿度 70% 以上。塑料棚低温高湿利其发病,病斑大小与湿度相关 : 夜间饱和湿度大于 6 小时 , 叶片上病斑大且典型 ; 湿度低于 85%, 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 3 小时 , 病斑小;昼夜温差大 , 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 , 发病重。在田间浇水次日, 叶背出现大量水浸状病斑或菌脓。有时 , 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
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耐病品种。 (2) 从无病瓜上选留种 , 瓜种可用 70 ℃恒温干热灭菌 72 小时 , 或 50 ℃温水浸种 20 分钟 , 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 还可用次氯酸钙 300 倍液 , 浸种 30~60 分钟 , 或 100 万单位硫酸链霉素 500 倍液浸种 2 小时 , 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3)无病土育苗 ,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2 年以上轮作 , 加强田间管理 , 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 , 及时深埋。 (4)重点抓好生态防治。须用药时可选粉尘法 : 喷撒 10% 乙滴粉尘剂 , 或 5% 百菌清或 10% 脂铜粉尘剂 , 每 667m2 1 次 1kg。 (5) 露地推广避雨栽培 , 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 , 于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期喷洒 2% 春雷霉素 ( 加收米、加瑞农 ) 液剂 26~54mg/L 或 47% 春?王铜 ( 加瑞农 ) 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 78% 波?锰锌(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50% 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 1200 倍液、 30% 苯噻氰 ( 倍生 ) 乳油 1000 倍液、 53.8% 可杀得干悬浮剂 1000 倍液 , 667m2 喷对好的药液 60 ~75L,连防 3~4 次。此外也可选用硫酸链霉素或 72% 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4000 倍液、1:4:600 铜皂液或 1:2:300~400 倍式波尔多液。40 万单位青霉素钾盐对水稀释成 5000倍液也有效。 隔 7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3~4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