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山楂花腐病(褐腐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Hawthorn blossom bligh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山楂链核盘菌 |
病原学名: | Monilinia johnsonii (Ell. et Ev.) Honey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盘菌纲柔膜菌目,链核盘菌属,山楂链核盘菌 |
病原介绍: | 子囊盘盘状,直径3~12(mm)。子囊棍棒状,排列成一层,无色,大小84~150×7~12(μ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单列,大小7~16×5~7(μm)。具侧丝。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山楂 |
寄主英文名: | hawth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幼果、花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叶芽萌动后展叶4~5天出现症状,幼叶初现褐色短线条状或点状斑,6~7天可扩展至病叶1/3~1/2,病斑红褐至棕褐色,病叶枯萎。幼果多在落花10天后出现症状,2~3天即可使幼果变暗褐色腐烂,病果僵化,形成菌核。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在病僵果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后从伤口或皮孔侵入,果实成熟时或贮藏期发病。气温25℃,温度大易发病,伤口多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发现病果及时清除,有条件的在秋未或早春进行土壤翻耕、减少菌源,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发芽前在树冠下喷洒五氯酚钠1000倍液。(3)发病前喷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900倍液、25%苯菌灵·环己锌乳油800倍液。(4)注意防治蛀果害虫,减少伤口。(5)避免贮运时受挤压,采收时要小心轻放。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是山楂上最重要病害。春季为害山楂幼叶、花器及嫩梢,引起叶腐、花腐及幼果腐烂。叶芽萌动后展叶4~5天出现症状,幼叶初现褐色短线条状或点状斑,6~7天可扩展至病叶1/3~1/2,病斑红褐至棕褐色,病叶枯萎。幼果多在落花10天后出现症状,2~3天即可使幼果变暗褐色腐烂,病果僵化,形成菌核。
病原 Monilinia johnsonii (Ell. et Ev.) Honey称山楂链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 Monilia crataegi Died. 称山楂褐腐串珠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囊盘盘状,直径3~12(mm)。子囊棍棒状,排列成一层,无色,大小84~150×7~12(μm)。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单列,大小7~16×5~7(μm)。具侧丝。无性态 分生孢子柠檬形,单胞无色,串生,大小12~21×12~17(μm),分生孢子间有梭形的连接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在病僵果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后从伤口或皮孔侵入,果实成熟时或贮藏期发病。气温25℃,温度大易发病,伤口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发现病果及时清除,有条件的在秋未或早春进行土壤翻耕、减少菌源,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发芽前在树冠下喷洒五氯酚钠1000倍液。(3)发病前喷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900倍液、25%苯菌灵?环己锌乳油800倍液。(4)注意防治蛀果害虫,减少伤口。(5)避免贮运时受挤压,采收时要小心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