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山楂枯梢病

作者:山楂 来源:Hawthorn fruit – bearing shoot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山楂枯梢病
病害别名: 山楂枝枯病
病害英文名: Hawthorn fruit – bearing shoot withering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葡萄生壳梭孢菌
病原学名:Fusicoccum viticolum Reddick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壳梭孢属,葡萄生壳梭孢菌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器矮烧瓶状,单生于子座内。无性孢子有两种类型。自然条件下产生无色、单胞、梭形分生孢子,大小9.99×3.41(μm);人工培养产生无色、单胞、线状分生孢子,大小14.94~23.24×0.83~1.16(μm)。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山楂
寄主英文名:hawthorn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果柄
症状图:
病害症状: 染病初期,果桩由上而下变黑,干枯,溢缩,与健部形成明显界限,后期,病部表皮下出现黑色粒状突起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座;后突破表皮外露,使表皮纵向开裂。翌春病斑向下延伸,当环绕基部时,新梢即枯死。其上叶片初期萎蔫,后干枯死亡,并残留树上不易脱落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二、三年生果桩上越冬,翌年6、7月份,通雨释放分生孢子,侵染为害,多从二年生果桩入侵,形成病斑。越冬前果桩带菌最多。该病的发生与树势、树龄及管理水平有关。老龄树、弱树、修剪不当及管理不善发病重。同一树冠内膛病梢率高于外膛。此外,病害发生与否与当年生果桩基部的直径密切相关,直径0.3cm以下,发病重;0.3~0.4(cm),发病较轻;0.4cm以上,基本不发病。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采收后及时深翻土地、同时沟施基肥,每株100~200kg。早春发芽前半月,每株追施碳酸氢铵1~1.5kg或尿素0.25kg,施后浇水。(2)铲除越冬菌源。发芽前喷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3) 5~6月间,进入雨季后喷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山楂枯梢病又称枝枯病。主要为害果桩,即果柄坐落处。染病初期,果桩由上而下变黑,干枯,溢缩,与健部形成明显界限,后期,病部表皮下出现黑色粒状突起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座;后突破表皮外露,使表皮纵向开裂。翌春病斑向下延伸,当环绕基部时,新梢即枯死。其上叶片初期萎蔫,后干枯死亡,并残留树上不易脱落。 病原  Fusicoccum viticolum Reddick 称葡萄生壳梭孢菌,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Cryptosporella viticola (Redd.) Shear. 称葡萄生小隐孢壳,属子囊菌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矮烧瓶状,单生于子座内。无性孢子有两种类型。自然条件下产生无色、单胞、梭形分生孢子,大小9.99×3.41(μm);人工培养产生无色、单胞、线状分生孢子,大小14.94~23.24×0.83~1.16(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二、三年生果桩上越冬,翌年6、7月份,通雨释放分生孢子,侵染为害,多从二年生果桩入侵,形成病斑。越冬前果桩带菌最多。该病的发生与树势、树龄及管理水平有关。老龄树、弱树、修剪不当及管理不善发病重。同一树冠内膛病梢率高于外膛。此外,病害发生与否与当年生果桩基部的直径密切相关,直径0.3cm以下,发病重;0.3~0.4(cm),发病较轻;0.4cm以上,基本不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采收后及时深翻土地、同时沟施基肥,每株100~200kg。早春发芽前半月,每株追施碳酸氢铵1~1.5kg或尿素0.25kg,施后浇水。(2)铲除越冬菌源。发芽前喷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3) 5~6月间,进入雨季后喷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责任编辑:Wan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