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芍药根腐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Peony root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齐整小核菌 |
病原学名: |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小核菌属,齐整小核菌 |
病原介绍: | 菌核球形至椭形,大小0.5-1mm,易脱,表面平滑且有光泽。菌核内部灰白色,紧密,细胞呈多角球形,大小6-8μm,边缘细胞褐色,不规则,多较小。子实层密集成层,白色;担子棍棒状,顶生小梗4个,其上生担孢子。担孢子球形至洋梨形,无色,大小4.5-6.7×3.5-4.5(μm)。 |
病原中文名: | 罗耳阿太菌 |
病原学名: | Athelia rolfsii (Curzi) Tu. & Kimbrough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阿太菌属,罗耳阿太菌 |
病原介绍: | 菌丝无色,具隔膜。菌核由菌丝构成,外层为皮层,内部由拟薄壁组织及中心部疏松组织构成,初白色,紧贴于寄主上,老熟后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5-3mm。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子无色,单胞,棍棒状,大小16×6.6(μm),小梗顶端着生单胞无色的担孢子。 |
病原中文名: | 茄类镰孢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solani (Mart.) App. et Wollenw.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茄类镰孢 |
病原介绍: | 产生小孢子、大孢子和厚垣孢子。小孢子无色 , 圆筒形 , 多单细胞 , 大小 5~12 × 2~3.5(μm)。大孢子镰刀形或新月形 , 具 3~5 个分隔。厚垣孢子单生或串生 , 近球形 , 大小 7~11(μm)。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芍药 |
寄主英文名: | chinese peony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根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芍药根腐病包括白绢病、紫纹羽病、白纹羽病及镰刀菌根腐病、蜜环菌根腐病等多种, 都能引起根部腐烂。病根变黑褐色, 致地上部长势衰弱。 叶色常有多种变化, 包括泛白或泛红、发黄, 叶肉变黄或红、叶脉不变色或叶脉变黄、叶肉不变色等多种类型, 有时易与病毒病混淆。 芍药染病后致植株长势逐年减弱, 花也变小, 花色变浅无生机, 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死亡或部分枝杈干枯。 |
发病规律: |
镰刀菌根腐病病菌以菌核、厚垣孢子在病残根上或土壤中或进入肥料中越冬,病菌经虫伤、机械伤、线虫伤等伤口侵入。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发病亦重。白绢菌则以菌丝在病部或以菌核在土表越冬,通过灌溉水或农事操作传播蔓延。紫纹羽病菌则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在土表或土壤中延伸,接触寄主根系后,直接侵入为害。小蜜环菌则主要通过根状菌索传播。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提倡与水稻轮作。(2)采用营养锌育苗移栽,减少根部伤口。(3)提倡施用保得生物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发酵好的饼肥或有机肥。(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病穴用石灰消毒。(5)药剂防治移栽时用50%甲基硫菌灵或36%甲基硫菌灵胶悬剂600倍液,适当加入微肥或肥土调成糊状,蘸根后栽苗。(6)生物防治。用5406抗生菌菌种粉1kg/667㎡,拌细饼粉10~20kg,施在栽植穴中有效。(7)白绢病发生后,用刀把根颈部病菌彻底刮除,再用抗菌剂‘401'50倍液或1%硫酸铜消毒,再外涂波尔多浆保护。也可喷淋10%混合氨基酸铜水剂(万枯灵)300~450倍液、20%二氯异氰脲酸钠可溶性粉剂300~400倍液、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多?福?锌(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此外提倡芍药、牡丹草木本混合栽培, 能使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维持良好, 避免芍药、牡丹的连作障碍, 改善土壤供氮能力, 增强抗根腐病的能力。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芍药根腐病包括白绢病、紫纹羽病、白纹羽病及镰刀菌根腐病、蜜环菌根腐病等多种, 都能引起根部腐烂。病根变黑褐色, 致地上部长势衰弱。 叶色常有多种变化, 包括泛白或泛红、发黄, 叶肉变黄或红、叶脉不变色或叶脉变黄、叶肉不变色等多种类型, 有时易与病毒病混淆。 芍药染病后致植株长势逐年减弱, 花也变小, 花色变浅无生机, 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死亡或部分枝杈干枯。
病原 Fusarium solani (Mart.) App. et Wollenw.称茄类镰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引起镰刀菌根腐病。菌丝有隔膜。大型分生孢子纺锰形或镰刀状,稍弯,顶端细胞短,具隔膜2~7个,多为3~5个。小型分生孢子多为椭圆形,单细胞,聚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呈假头状。厚垣孢子圆形或矩圆形,顶生或间生。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5~30℃,分生孢子在4%丹皮汁液中萌发率高。Athelia rolfsii (Curzi) Tu. & 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无性态为Sclerotium rolfsii 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引起白绢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镰刀菌根腐病病菌以菌核、厚垣孢子在病残根上或土壤中或进入肥料中越冬,病菌经虫伤、机械伤、线虫伤等伤口侵入。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发病亦重。白绢菌则以菌丝在病部或以菌核在土表越冬,通过灌溉水或农事操作传播蔓延。紫纹羽病菌则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在土表或土壤中延伸,接触寄主根系后,直接侵入为害。小蜜环菌则主要通过根状菌索传播。
防治方法 (1)提倡与水稻轮作。(2)采用营养锌育苗移栽,减少根部伤口。(3)提倡施用保得生物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发酵好的饼肥或有机肥。(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病穴用石灰消毒。(5)药剂防治移栽时用50%甲基硫菌灵或36%甲基硫菌灵胶悬剂600倍液,适当加入微肥或肥土调成糊状,蘸根后栽苗。(6)生物防治。用5406抗生菌菌种粉1kg/667㎡,拌细饼粉10~20kg,施在栽植穴中有效。(7)白绢病发生后,用刀把根颈部病菌彻底刮除,再用抗菌剂‘401'50倍液或1%硫酸铜消毒,再外涂波尔多浆保护。也可喷淋10%混合氨基酸铜水剂(万枯灵)300~450倍液、20%二氯异氰脲酸钠可溶性粉剂300~400倍液、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多?福?锌(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此外提倡芍药、牡丹草木本混合栽培, 能使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维持良好, 避免芍药、牡丹的连作障碍, 改善土壤供氮能力, 增强抗根腐病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