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芍药红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Peony red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牡丹枝孢 |
病原学名: | 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枝孢属,牡丹枝孢 |
病原介绍: | 培养基上菌丝初无色、无隔,后为浅褐色,并分隔;分生孢子梗3~7根簇生,浅褐色,2~7个隔膜,27~73×3~5(μm);分生孢子黄褐色,卵圆形或长圆形,大小6~13×4~4.5(μm),成分枝或不分枝的孢子链,孢子形状及大小变异较大,单细胞分生孢子萌发长出一根芽管,双细胞的萌发时,各长出1根芽管。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芍药 |
寄主英文名: | chinese peony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叶片, 初生圆形紫褐色病斑 , 大小6~15mm, 后微具浅褐色轮纹, 四周暗紫褐色, 叶背常生墨绿色绒霉层, 后期病斑融合引起叶枯。茎染病生长条形紫褐色病斑。叶柄染病叶柄基部分杈处易折断。萼片、花瓣染病初生紫红色小点 , 后边缘焦枯。 |
发病规律: |
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3月中、下旬 , 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先侵害寄主的下部叶片, 后逐渐向上扩展,7~8月雨季该病发生较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避免连作, 合理密植, 加强田间管理,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增强抗病力。 (2) 秋后清除病残体, 集中深埋或烧毁。 (3)发病初期喷洒40% 多?硫悬浮剂800倍液或50% 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多霉威(多菌灵加万霉灵)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 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 连续防治2~3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 初生圆形紫褐色病斑 , 大小6~15mm, 后微具浅褐色轮纹, 四周暗紫褐色, 叶背常生墨绿色绒霉层, 后期病斑融合引起叶枯。茎染病生长条形紫褐色病斑。叶柄染病叶柄基部分杈处易折断。萼片、花瓣染病初生紫红色小点 , 后边缘焦枯。
病原 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称牡丹枝孢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3~7根簇生, 黄褐色 , 线形, 具隔膜3~7个, 大小 27~73 × 4~5(μm)。 分生孢子卵形至纺锤形, 黄褐色,1或多个细胞, 大小10~13 × 4~4.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3月中、下旬 , 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先侵害寄主的下部叶片, 后逐渐向上扩展,7~8月雨季该病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 避免连作, 合理密植, 加强田间管理,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增强抗病力。 (2) 秋后清除病残体, 集中深埋或烧毁。 (3)发病初期喷洒40% 多?硫悬浮剂800倍液或50% 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多霉威(多菌灵加万霉灵)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 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 连续防治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