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山茶灰斑病

作者:佚名 来源:Camellia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山茶灰斑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Camellia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茶褐斑盘多毛孢
病原学名:Pestalotia guepini Desm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菌纲腔孢菌目,多毛孢属,茶褐斑盘多毛孢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盘生在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盘直径为169-350μm×78-220μm;分生孢子梗长,5-18μm;分生孢子纺锤形,有4个横隔,两端的细胞无色,中间3个细胞淡褐色,大小为14-22μm×4-6μm;顶生鞭毛2-3根,长23μm。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没有寄主山茶的信息!
侵染部位: 叶片、嫩梢、幼果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山茶灰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嫩梢及幼果。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浅绿色的或暗褐色的小斑点,针头大小。小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斑褐色至黑色。后期病斑变为灰白色,但病斑边缘为红褐色,稍隆起。病斑上有轮纹,但不明显。病斑可以相互连合占据叶片的大部分,导致叶片早落。发病后期,病斑上着生许多较粗大的黑色点粒,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在潮湿条件下,从黑点粒中挤出黑色的粘孢子团。病原菌多从叶缘和叶尖侵入,因此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病斑组织可以脱落呈穿孔状,或撕裂使叶片支离破碎。
  嫩梢发病,病斑开始为淡褐色的水渍状长条斑,尔后病斑逐渐凹陷,病斑通常3-4mm长,有时长达10-30mm。病梢往往从基部脱落。果实发病,果皮开始出现茶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到整个果面,病果变软。后期病斑上轮生子实体。
发病部位:叶片、嫩梢及幼果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盘、或以菌丝体在病枯枝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分生孢子自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10天左右。温室栽培可以周年发病。
  田间接种实验证明,温度为26℃时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是一种高温病菌。夏季和秋季发病严重。
  在重庆地区,该病主要发生在5-10月份。1年有2个发病高峰,即5月至6月初;7月初至8月中旬。该病10月下旬发生处于停滞状态。银川地区温室栽培,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高温、高湿条件是该病发生的诱因;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升高时,病情指数也上升,一般条件下,在降雨5-10天后病情指数增高。
  抚育管理粗放,日灼、药害、机械损伤、虫伤等造成的大量伤口,均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
  山茶品种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据重庆报道,“白宝塔”等品种较抗病;“七心大红”、“花洋红”、“三学仁”、“花鸡翎”等品种为中等感病;“七心红”、“金顶大红”、“醉杨妃”等品种最感病。目前,栽培的山茶花品种没有一个是免疫的,均可不同程度的感病。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减少侵染来源。秋季清除枯枝落叶等病残体;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及剪除病枝条。
    加强抚育管理,控制病害的发生。增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浇水切忌从植株顶部喷灌;管理细致,避免人为造成伤口,减少病原菌侵入的途径。
    发病季节可喷洒150倍的高脂膜,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每10-15天喷1次药,连续喷4-5次。也可以喷洒50%代森铵1000倍液,从6月份开始喷药,每隔3-4周喷1次,共喷3次,交公地新梢的发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中文名称:山茶灰斑病        别名: 英文名称:                           病原学名: Pestalotia guepini Desm .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腔孢菌目、多毛孢属、茶褐斑盘多毛孢 症状:    山茶灰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嫩梢及幼果。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浅绿色的或暗褐色的小斑点,针头大小。小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斑褐色至黑色。后期病斑变为灰白色,但病斑边缘为红褐色,稍隆起。病斑上有轮纹,但不明显。病斑可以相互连合占据叶片的大部分,导致叶片早落。发病后期,病斑上着生许多较粗大的黑色点粒,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在潮湿条件下,从黑点粒中挤出黑色的粘孢子团。病原菌多从叶缘和叶尖侵入,因此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病斑组织可以脱落呈穿孔状,或撕裂使叶片支离破碎。   嫩梢发病,病斑开始为淡褐色的水渍状长条斑,尔后病斑逐渐凹陷,病斑通常3-4mm长,有时长达10-30mm。病梢往往从基部脱落。果实发病,果皮开始出现茶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到整个果面,病果变软。后期病斑上轮生子实体。 发病部位:叶片、嫩梢及幼果 病原菌:    分生孢子盘生在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盘直径为169-350μm×78-220μm;分生孢子梗长,5-18μm;分生孢子纺锤形,有4个横隔,两端的细胞无色,中间3个细胞淡褐色,大小为14-22μm×4-6μm;顶生鞭毛2-3根,长23μm。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盘、或以菌丝体在病枯枝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分生孢子自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10天左右。温室栽培可以周年发病。   田间接种实验证明,温度为26℃时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是一种高温病菌。夏季和秋季发病严重。   在重庆地区,该病主要发生在5-10月份。1年有2个发病高峰,即5月至6月初;7月初至8月中旬。该病10月下旬发生处于停滞状态。银川地区温室栽培,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高温、高湿条件是该病发生的诱因;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升高时,病情指数也上升,一般条件下,在降雨5-10天后病情指数增高。   抚育管理粗放,日灼、药害、机械损伤、虫伤等造成的大量伤口,均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   山茶品种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据重庆报道,“白宝塔”等品种较抗病;“七心大红”、“花洋红”、“三学仁”、“花鸡翎”等品种为中等感病;“七心红”、“金顶大红”、“醉杨妃”等品种最感病。目前,栽培的山茶花品种没有一个是免疫的,均可不同程度的感病。 防治方法:    减少侵染来源。秋季清除枯枝落叶等病残体;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及剪除病枝条。   加强抚育管理,控制病害的发生。增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浇水切忌从植株顶部喷灌;管理细致,避免人为造成伤口,减少病原菌侵入的途径。   发病季节可喷洒150倍的高脂膜,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每10-15天喷1次药,连续喷4-5次。也可以喷洒50%代森铵1000倍液,从6月份开始喷药,每隔3-4周喷1次,共喷3次,交公地新梢的发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山葵白锈病

下一篇:芍药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