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山药斑枯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Yam Septoria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薯蓣壳针孢 |
病原学名: | Septoria dioscoreae J.K.Bai & Lu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针孢属,薯蓣壳针孢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生于叶面,散生或聚生,突破表皮外露,器壁膜质暗褐色,大小90~144(μm);分生孢子倒棍棒状,近圆柱形,正直或略弯曲,宽窄不一,无色,透明,具隔膜2~14个,基部钝圆形,顶端较钝,大小60~70×4~6(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上生褐色小点,后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6 ~ 10 (mm),中央褐色,边缘暗褐色,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情严重的,病叶干枯,全株枯死。该病秋季发生较普遍。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翌春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器释放出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该病苗期和秋季发生较普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选用早白薯、鹤蓣薯、黎洞薯、红肉薯等耐涝品种,可减轻发病。(2)常发地或重病地避免连作,注意加强水肥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做到高睦深沟,清沟排渍,改善植地通透性。(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灭病威)500倍液、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 ~ 15天1次,连续防治2 ~ 3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上生褐色小点,后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6 ~ 10 (mm),中央褐色,边缘暗褐色,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病情严重的,病叶干枯,全株枯死。该病秋季发生较普遍。
病原 Septoria dioscoreae J.K. Bai & Lu称薯蓣壳针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生于叶面,散生或聚生,突破表皮外露,器壁膜质暗褐色,大小90 ~ 144(μm);分生孢子倒棍棒状,近圆柱形,正直或略弯曲,宽窄不一,无色,透明,具隔膜2 ~ 14个,基部钝圆形,顶端较钝,大小60 ~ 70×4 ~ 6(μ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翌春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器释放出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该病苗期和秋季发生较普遍。
无公害防治法 (1)选用早白薯、鹤蓣薯、黎洞薯、红肉薯等耐涝品种,可减轻发病。(2)常发地或重病地避免连作,注意加强水肥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做到高睦深沟,清沟排渍,改善植地通透性。(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灭病威)500倍液、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 ~ 15天1次,连续防治2 ~ 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