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山药钉孢叶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Yam Passalora leaf bligh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薯蓣生钉孢 |
病原学名: | Passalora dioscoriicola Y. L. Guo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丛竿霉属,薯蓣生钉孢 |
病原介绍: | 子实体主要生在叶背面。子座无或小 , 褐色。分生孢子梗 3 至多根稀疏至紧密簇生 , 青黄色 , 向顶色泽变浅 , 宽度不规则 , 直立或弯曲 , 分枝 ,1~5 个曲膝状折点 , 顶部圆至圆锥形平截 , 具 1~6 个隔膜 , 大小 35~175 × 3.8~6μm。分生孢子倒棍棒形 , 青黄色 , 直立或略弯曲 , 顶部钝至宽圆形 , 基部倒圆锥形平截 ,1~2 个隔膜 ,10~55 × 7.5~10μm, 基脐厚。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病斑生在叶两面 , 近圆形至不规则形 , 边缘不明显 , 大小 2~10mm 。叶面病斑灰褐色至褐色 , 或中央灰色至黄褐色 , 边缘褐色至暗褐色 , 具浅黄褐色晕。叶背病斑浅灰褐色至浅黄褐色。 |
发病规律: |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 , 长出分生孢子梗 , 产生分生孢子 , 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进行初侵染。山药生长期间 , 病斑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因地制宜设计畦向 , 增加植地通透性 , 避免株行间郁蔽高湿。 (2) 连阴雨天注意清沟排渍。 (3)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 (4)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30% 氧氯化铜悬浮剂 600 倍液、 20% 噻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500 倍液 ,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防治 1 次或 2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病斑生在叶两面 , 近圆形至不规则形 , 边缘不明显 , 大小 2~10mm 。叶面病斑灰褐色至褐色 , 或中央灰色至黄褐色 , 边缘褐色至暗褐色 , 具浅黄褐色晕。叶背病斑浅灰褐色至浅黄褐色。
病原 Passalora dioscoriicola Y. L. Guo 称薯蓣生钉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实体主要生在叶背面。子座无或小 , 褐色。分生孢子梗 3 至多根稀疏至紧密簇生 , 青黄色 , 向顶色泽变浅 , 宽度不规则 , 直立或弯曲 , 分枝 ,1~5 个曲膝状折点 , 顶部圆至圆锥形平截 , 具 1~6 个隔膜 , 大小 35~175 × 3.8~6μm。分生孢子倒棍棒形 , 青黄色 , 直立或略弯曲 , 顶部钝至宽圆形 , 基部倒圆锥形平截 ,1~2 个隔膜 ,10~55 × 7.5~10μm, 基脐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 , 长出分生孢子梗 , 产生分生孢子 , 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进行初侵染。山药生长期间 , 病斑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无公害防治法 (1) 因地制宜设计畦向 , 增加植地通透性 , 避免株行间郁蔽高湿。 (2) 连阴雨天注意清沟排渍。 (3)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 (4)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30% 氧氯化铜悬浮剂 600 倍液、 20% 噻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500 倍液 ,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防治 1 次或 2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