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桑污叶病

作者:桑树 来源:Mulberry leaf blotch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桑污叶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Mulberry leaf blotch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桑旋孢霉
病原学名:Clasterosporium mori H.& P.Syd.、Sirosporium mori(H.&.P.Syb.)M.B.Ellis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刀孢霉属,桑旋孢霉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梗褐色,直立或丛生,圆筒形,大小33~56×4~6(μm),顶端生数个小突起,且多在近基部生隔膜2~3个;在每个小突起上产生分生孢子,有的从菌丝上直接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形状不一,基部大,端部细,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的有倒棍棒状的,也有圆筒状的,具隔膜2~7个,大小25~37×4~6(μm);着生在菌丝上的基部细,端部粗,呈棍棒形,具隔膜4~7个,大小45~65×3~5.5(μm)。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桑树
寄主英文名:white mulberry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初生小块煤粉状黑斑,随病情扩展,在对应的叶表面也产生同样大小的灰黄色至暗褐色变色斑,严重时病斑融合或布满叶背,造成整张叶片变色。该病常与桑里白粉病混合发生,在叶背形成黑、白相间的混生斑。
发病规律: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组织上越冬,翌年夏秋两季在越冬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后在新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潜育期26天左右,从初侵染到再侵染历时21天左右。该病多发生在晚秋落叶前,山桑系叶片硬化早的品种易发病,通风透光差,夏、秋季干旱发病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选栽湖桑28、29、38、39等抗污叶病的品种。(2)晚秋落叶前,摘去桑树上残留叶片作饲料或沤肥,减少下年菌源。(3)饲养秋蚕期间先采枝条下部的叶片,防止叶片老化发病。(4)加强肥培管理。夏伐后适时增施肥料,秋季干旱时及时灌溉,使桑叶鲜嫩。(5)发病初期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硫菌?霉威(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菌无常、万霉敌、灰尔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我国北起辽宁,南至台湾、云南各植桑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多发生在较老的桑叶背面,嫩叶上很少见到。初生小块煤粉状黑斑,随病情扩展,在对应的叶表面也产生同样大小的灰黄色至暗褐色变色斑,严重时病斑融合或布满叶背,造成整张叶片变色。该病常与桑里白粉病混合发生,在叶背形成黑、白相间的混生斑。  病原  Sirosporium mori(H.&.P.Syb.)M.B.Ellis=Clasterosporium mori H.& P.Syd.称桑旋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匍匐于叶背面,吸盘附在叶面上,以菌丝从气孔侵入到叶组织内吸取营养。分生孢子梗褐色,多从匍匐菌丝上或气孔中长出,直立或丛生,圆筒形,大小33~56×4~6(μm),顶端生数个小突起,且多在近基部生隔膜2~3个;在每个小突起上产生分生孢子,有的从菌丝上直接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形状不一,基部大,端部细,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的有倒棍棒状的,也有圆筒状的,具隔膜2~7个,大小25~37×4~6(μm);着生在菌丝上的基部细,端部粗,呈棍棒形,具隔膜4~7个,大小45~65×3~5.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组织上越冬,翌年夏秋两季在越冬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后在新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潜育期26天左右,从初侵染到再侵染历时21天左右。该病多发生在晚秋落叶前,山桑系叶片硬化早的品种易发病,通风透光差,夏、秋季干旱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栽湖桑28、29、38、39等抗污叶病的品种。(2)晚秋落叶前,摘去桑树上残留叶片作饲料或沤肥,减少下年菌源。(3)饲养秋蚕期间先采枝条下部的叶片,防止叶片老化发病。(4)加强肥培管理。夏伐后适时增施肥料,秋季干旱时及时灌溉,使桑叶鲜嫩。(5)发病初期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硫菌?霉威(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菌无常、万霉敌、灰尔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桑细菌性青枯病

下一篇:山楂白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