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桑细菌性疫病

作者:桑树 来源:Mulberry bacterial blight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桑细菌性疫病
病害别名: 桑细菌性黑枯病 、 桑缩叶细菌病 、 桑烂头病等
病害英文名: Mulberry bacterial bligh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丁香假单胞菌桑致病变种
病原学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mori(Boyer et Lambert)Young et al.
分类地位: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假单孢菌属,丁香假单胞菌桑致病变种
病原介绍:菌体短杆状,大小1.4×3.2(μm),两端钝圆,极生1~10根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肉汁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乳白色,半透明,圆形,中间凸起,边缘较整齐,生长温限2~35℃,生长适温25~30℃,湿热致死温度48℃,10分钟,干热90℃致死,适应pH5~9,最适pH6.3~8.0。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桑树
寄主英文名:white mulberry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枝、叶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病菌由叶片气孔侵入后引发点状黄褐色斑,四周叶肉略褪绿;病菌从叶柄或叶脉处的伤口侵入维管束,叶片上出现多角形不规则斑,初油渍状,后呈黄褐色,有的融合成一片,造成叶片变黄或脱落;病菌从叶梢侵入时,致嫩叶或嫩梢变黑腐烂,成为烂头状,湿度大时,病部溢有淡黄色菌脓;病菌从枝条表皮侵入,病部隆起,现长条或梭形斑,上部较多;病菌从韧皮部侵入至木质部或髓部时,出现的条斑多为棕褐色。缩叶型染病叶片现褐色近圆形斑点,后病部穿孔,叶缘褐变,叶片烂腐或四周组织褪绿;叶脉染病,病叶向背面卷缩似缩叶状,严重时脱落;新梢染病现龟裂状梭形黑色大斑,顶芽枯萎变黑。上述两型在高温多湿条件下,病部溢出浅黄色黏附物一"溢脓",干燥后菌脓凝结成有光泽的小珠或呈菌膜状。
发病规律: 病菌在桑树枝条、冬芽活组织中越冬,有报道也可在土壤中腐残枝上越冬。翌春病原细菌大量繁殖,侵染新萌发的芽和叶,造成芽叶发病,成为早春初侵染源。湿度适宜时病部溢出菌脓,经风雨、昆虫、枝叶等接触后传染到嫩梢或嫩叶上,从伤口或气孔侵入进行再侵染。带病树苗、接穗进行远距离传播。高温多湿,暴风雨多的季节,气温骤升或虫害猖獗,伤口多时易发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白皮火桑、毛叶大种、桐乡青、延农55号、黄鲁头、湖桑7号易染病。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细菌
防治办法: (1)选用湖桑13号、湖桑199、6301、5801、凤城1号、农桑8号、农桑18号、育2号、育151、南1号、梨叶桑、大种桑育2号、黑鲁桑等抗病品种。(2)冬剪病梢,春剪病芽、病枝,减少菌源。(3)嫁接时严格选择接穗,发现有病接穗及时汰除,苗地发现病苗及时挖除,并喷洒0.7%波尔多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消毒。(4)发病初期用土霉素300~500mg/kg或链霉素100mg/kg或15%链霉素与1.5%土霉素混合液的500倍液喷洒嫩梢、嫩叶,隔7~10天1次,连续3~4次可控制病情扩展,如用0.1%铜氨液(5Og硫酸铜加12%氨水500ml,对水5Okg)隔2天1次,连防2次也有较好预防效果。(5)喷洒10%恶醚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脲酸(消菌灵)可溶性粉剂l000倍液,也可抑制该病扩展。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又称细菌性黑枯病、缩叶细菌病、烂头病等。分布在全国各植桑区。主要为害新梢和嫩叶,使叶片出现褐斑或腐烂、卷缩,顶芽枯萎或新梢变黑,致减产20%。常见有黑枯型和缩叶型两种。黑枯型常因侵染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类型症状。病菌由叶片气孔侵入后引发点状黄褐色斑,四周叶肉略褪绿;病菌从叶柄或叶脉处的伤口侵入维管束,叶片上出现多角形不规则斑,初油渍状,后呈黄褐色,有的融合成一片,造成叶片变黄或脱落;病菌从叶梢侵入时,致嫩叶或嫩梢变黑腐烂,成为烂头状,湿度大时,病部溢有淡黄色菌脓;病菌从枝条表皮侵入,病部隆起,现长条或梭形斑,上部较多;病菌从韧皮部侵入至木质部或髓部时,出现的条斑多为棕褐色。缩叶型染病叶片现褐色近圆形斑点,后病部穿孔,叶缘褐变,叶片烂腐或四周组织褪绿;叶脉染病,病叶向背面卷缩似缩叶状,严重时脱落;新梢染病现龟裂状梭形黑色大斑,顶芽枯萎变黑。上述两型在高温多湿条件下,病部溢出浅黄色黏附物一"溢脓",干燥后菌脓凝结成有光泽的小珠或呈菌膜状。 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 pv.mori (Boyer et Lambert)Young et al. 称丁香假单胞菌桑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大小1.4×3.2(μm),两端钝圆,极生1~10根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肉汁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乳白色,半透明,圆形,中间凸起,边缘较整齐,生长温限2~35℃,生长适温25~30℃,湿热致死温度48℃,10分钟,干热90℃致死,适应pH5~9,最适pH6.3~8.0。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桑树枝条、冬芽活组织中越冬,有报道也可在土壤中腐残枝上越冬。翌春病原细菌大量繁殖,侵染新萌发的芽和叶,造成芽叶发病,成为早春初侵染源。湿度适宜时病部溢出菌脓,经风雨、昆虫、枝叶等接触后传染到嫩梢或嫩叶上,从伤口或气孔侵入进行再侵染。带病树苗、接穗进行远距离传播。高温多湿,暴风雨多的季节,气温骤升或虫害猖獗,伤口多时易发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白皮火桑、毛叶大种、桐乡青、延农55号、黄鲁头、湖桑7号易染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湖桑13号、湖桑199、6301、5801、凤城1号、农桑8号、农桑18号、育2号、育151、南1号、梨叶桑、大种桑育2号、黑鲁桑等抗病品种。(2)冬剪病梢,春剪病芽、病枝,减少菌源。(3)嫁接时严格选择接穗,发现有病接穗及时汰除,苗地发现病苗及时挖除,并喷洒0.7%波尔多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消毒。(4)发病初期用土霉素300~500mg/kg或链霉素100mg/kg或15%链霉素与1.5%土霉素混合液的500倍液喷洒嫩梢、嫩叶,隔7~10天1次,连续3~4次可控制病情扩展,如用0.1%铜氨液(5Og硫酸铜加12%氨水500ml,对水5Okg)隔2天1次,连防2次也有较好预防效果。(5)喷洒10%恶醚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脲酸(消菌灵)可溶性粉剂l000倍液,也可抑制该病扩展。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桑疫病

下一篇:桑细菌性青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