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山茶花炭疽病

作者:山茶花 来源:Camellia anthracnose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山茶花炭疽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Camellia anthracnose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围小丛壳
病原学名: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小丛壳属,围小丛壳
病原介绍:子囊壳多生在叶背 , 单生球形 , 深褐色至黑色 , 大小 65~209 μm 。子囊棍棒形 , 平行排列在子囊壳内 , 子囊间无侧丝 , 大小 24~42 × 10~24(μm)。 子囊内含子囊孢子 8 个 , 单胞无色 ,5~13 × 4~8(μm), 子囊孢子萌发也产生附着孢。
病原中文名:胶孢炭疽菌
病原学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刺盘孢属,胶孢炭疽菌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盘初埋生在寄主表皮下,后外露,湿度大时,涌出揣红色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盘一般不产生刚毛,分生孢子梗不分隔呈栅状排列,无色,圆柱形,大小10~20×1.5~2.5(μm)。分生孢子圆筒形,稍弯,无色,单胞,大小12~20×4~7(μm),常具油球1~3个。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山茶花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嫩梢和果实。初在叶缘或叶尖上生近圆形至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大小5~15mm。后病斑变为灰白色,边缘有轮纹状皱纹,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上现不规则形或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果实染病生紫褐色至黑色略凹陷病斑。湿度大时病部溢有粉红色粘液即病菌分生孢子和胶质混合物。枝条染病在叶柄基部和分权处产生淡褐色凹陷溃疡斑。该病与灰斑病有限病斑型近似。炭疽病后期叶片两面均现小黑点,正面稍大稀疏,叶背面密集。灰斑病小黑点主要产生在叶面,叶背面少见。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潜伏在病叶内或随病落叶进入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昆虫有时也可传播。5~11月均可发病,6~9月进入发病高峰。北方棚、室内冬季也常发生。高温、多雨、土地癖薄或粘重、氮肥过多发病重。此外茶花调运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精心养护盆土使用肥沃疏松、团粒结构好、排水排湿透气性好的微酸性黄土。最好选用泥瓦盆,适度供水,苗期养叶促根,成株做到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浇水量依季节、气温、植株大小、盆土干湿确定,冬春天冷中午浇,夏、秋天热早、晚浇,严冬把水温提高到5℃,忌用盐碱水;勤施肥,成株2年翻盆1次,结合翻盆施充分腐熟底肥,将盆土的50%配10%左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如用鸡鸭粪一定事先泡好,施入盆底和四周,平时重点追好五肥:一是3~4月的花后肥,以氮为主,恢复树体,促根发新芽;二是4~5月施以磷何为主的怀胎肥,促花芽分化;三是6~7月保蕾肥,四是9~10月保花肥,五是翌年1~2月追后劲肥,使山茶花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注意处理光照与遮荫,冬季要全天接受日照,进入夏秋两季气温高忌日光直射,否则烈日曝晒常引起日灼导致炭疽病发生。(2)早春新梢生长后喷洒1:1:300倍式波尔多液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炭疽灵(thiram ziram)可湿性粉剂4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使百克乳油800~1000倍液或50%使百克或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多?福?铸(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3~4次。(3)叶片上出现少量病斑时,可把医用达克宁或皮康王软膏涂在病斑上效果明显。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嫩梢和果实。初在叶缘或叶尖上生近圆形至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大小5~15mm。后病斑变为灰白色,边缘有轮纹状皱纹,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上现不规则形或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果实染病生紫褐色至黑色略凹陷病斑。湿度大时病部溢有粉红色粘液即病菌分生孢子和胶质混合物。枝条染病在叶柄基部和分权处产生淡褐色凹陷溃疡斑。该病与灰斑病有限病斑型近似。炭疽病后期叶片两面均现小黑点,正面稍大稀疏,叶背面密集。灰斑病小黑点主要产生在叶面,叶背面少见。 病原Colletotrichum gloeospomrioides (Penz.) Sacc.称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为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门真菌。异名:C.camelliae Mass.、Gloeosporium rufomaculans (Berk.) Thüm.。关于炭疽菌的分类:VonArx1970年再次指出Colletotrichum是唯一合法的属名,并将近千个种合并成23个分类单位,B.C.Sutton1980年承认了22个种,国内这方面尚缺系统研究,本书参照Sutton的研究把茶花炭疽病定为胶孢炭疽菌。原学名做为该菌的异名。该属分生孢子盘生在寄主角质层或表皮下,分散或聚合;培养中有时产生菌核,菌核上和分生孢子盘中,有时生刚毛,刚毛褐色至暗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至褐色,有分隔,基部分枝,光滑;产孢细胞圆柱状,无色,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产孢口小;分生孢子短圆柱状至镰刀形,直,单胞无色,壁薄,表面光滑有时含油球,端部钝,菌丝或芽管顶端接触固体界面时常产生附着孢。附着孢褐色,边缘整齐或瓣状,厚壁,能反复多次萌发和再产生附着孢,成为种的分类依据。过去将不产生刚毛的炭疽菌放在盘长孢届中,将刚毛少且坚硬、分生孢子新月形的放在丛刺盘孢属中,但刚毛的有无不是稳定的性状。其有性态围小丛壳,我国成都、长沙、苏州等地均有分布,子囊壳球形,大小125~320×150(μm)子囊棍棒状,55~70×9~16(μm)。子囊孢子长圆形至椭圆形,大小12~28×3.5~7(μm)。山茶花炭疽菌无性态分生孢子盘垫状,分生孢子梗在盘上呈栅栏状排列,较长,大小18~20×3~5(μm),分生孢子产生在孢子梗顶端,单生,多为圆筒形或椭圆形,内含物丰富,单胞无色,大小11.8~21.6×3.4~6.8(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潜伏在病叶内或随病落叶进入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昆虫有时也可传播。5~11月均可发病,6~9月进入发病高峰。北方棚、室内冬季也常发生。高温、多雨、土地癖薄或粘重、氮肥过多发病重。此外茶花调运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盆土使用肥沃疏松、团粒结构好、排水排湿透气性好的微酸性黄土。最好选用泥瓦盆,适度供水,苗期养叶促根,成株做到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浇水量依季节、气温、植株大小、盆土干湿确定,冬春天冷中午浇,夏、秋天热早、晚浇,严冬把水温提高到5℃,忌用盐碱水;勤施肥,成株2年翻盆1次,结合翻盆施充分腐熟底肥,将盆土的50%配10%左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如用鸡鸭粪一定事先泡好,施入盆底和四周,平时重点追好五肥:一是3~4月的花后肥,以氮为主,恢复树体,促根发新芽;二是4~5月施以磷何为主的怀胎肥,促花芽分化;三是6~7月保蕾肥,四是9~10月保花肥,五是翌年1~2月追后劲肥,使山茶花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注意处理光照与遮荫,山茶花喜阳光、冬季要全天接受日照,进入夏秋两季气温高忌日光直射,否则烈日曝晒常引起日灼导致炭疽病发生。(2)早春新梢生长后喷洒1:1:300倍式波尔多液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炭疽灵(thiram ziram)可湿性粉剂4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使百克乳油800~1000倍液或50%使百克或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多?福?铸(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3~4次。(3)叶片上出现少量病斑时,可把医用达克宁或皮康王软膏涂在病斑上效果明显。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桑花叶病

下一篇:山茶花煤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