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桑花叶卷叶病 |
病害别名: | 桑花叶型萎缩病 、 桑花叶卷缩病 |
病害英文名: |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桑潜隐病毒 |
病原学名: | MLV |
分类地位: | 香石竹潜隐病毒属,桑潜隐病毒 |
病原介绍: | 线形病毒,病毒粒子大小700×8(nm)。汁液接种,能侵染5科9种植物,对茴藜(Chenopodium quinoa)有局部明显症状。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桑树 |
寄主英文名: | white mulberry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整株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初发病时在叶片侧脉间出现浅绿至黄绿色斑块,叶脉附近仍绿色,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或成镶嵌状,叶形不正,叶缘常向叶面卷缩,有的裂叶一半无缺刻,叶背脉侧易生小瘤状突起,细脉褐变,病枝细,节间缩短。有时同一枝上的叶片在春未、夏初或秋季出现,有时显症有时不显症的间歇发病情况。发病重时,病叶小,叶面卷起明显,叶脉变褐更明显,瘤状、棘状突起更多,腋芽早发,侧枝多,病株逐渐衰亡,但根系不腐烂。 |
发病规律: |
病原体在树体内越冬,主要通过病苗、病接穗、病砧木传播及扩展蔓延,其中嫁接传毒作用很大,其传毒率为80%左右。此病发生情况与气温关系密切,气温低于25℃易显症,高于30℃多为隐症,因此生产上多在春末夏初及晚秋发病,盛夏和初秋则很少发生。老树及排水不良的低洼桑园易发病,施肥量不足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湖桑35、白条桑、剑持等品种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病毒 |
防治办法: |
(1)加强苗木检疫。(2)培育无病桑苗。(3)选用荷叶白、早青桑、睦州青、团头荷叶白、湖桑32、红皮大种等抗病品种。(4)加强桑园管理,增施有机肥,低洼桑园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病树作出标记,防止误用。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桑花叶型萎缩病、花叶卷缩病等。是桑萎缩病的另一种。主要发生在春季和晚秋,引起桑叶卷缩、发皱、老硬,影响春叶和夏叶的产量及质量。桑花叶卷叶病,初发病时在叶片侧脉间出现浅绿至黄绿色斑块,叶脉附近仍绿色,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或成镶嵌状,叶形不正,叶缘常向叶面卷缩,有的裂叶一半无缺刻,叶背脉侧易生小瘤状突起,细脉褐变,病枝细,节间缩短。有时同一枝上的叶片在春未、夏初或秋季出现,有时显症有时不显症的间歇发病情况。发病重时,病叶小,叶面卷起明显,叶脉变褐更明显,瘤状、棘状突起更多,腋芽早发,侧枝多,病株逐渐衰亡,但根系不腐烂。
病原 MyMV称一种线状病毒,病毒长1000nm,宽11~13(nm);但也有不同意见,目前尚未定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病原体在树体内越冬,主要通过病苗、病接穗、病砧木传播及扩展蔓延,其中嫁接传毒作用很大,其传毒率为80%左右。此病发生情况与气温关系密切,气温低于25℃易显症,高于30℃多为隐症,因此生产上多在春末夏初及晚秋发病,盛夏和初秋则很少发生。老树及排水不良的低洼桑园易发病,施肥量不足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湖桑35、白条桑、剑持等品种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木检疫。(2)培育无病桑苗。(3)选用荷叶白、早青桑、睦州青、团头荷叶白、湖桑32、红皮大种等抗病品种。(4)加强桑园管理,增施有机肥,低洼桑园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病树作出标记,防止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