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桑黄化型萎缩病

作者:桑树 来源:不详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桑黄化型萎缩病
病害别名: 桑萎缩病 、 癃桑病 、 桑猫耳朵病 、 塔桑病
病害英文名: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桑黄化萎缩植原体
病原学名:Mulberry yellowing dwarf,Phytoplasma
分类地位:原核生物界软壁菌门,植原体属,桑黄化萎缩植原体
病原介绍:菌原体大小不一,圆形至椭圆形,大小约80~950(nm),无细胞壁,细胞膜为单位膜,厚约10nm,内部充满有核质样的纤维状物质。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桑树
寄主英文名:white mulberry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整株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病树2、3年后死亡,严重的病株率达60%,使成片桑园被迫毁掉。发病轻者桑枝顶端桑叶缩小变薄,叶脉细,略向背面卷缩,叶色黄化,腋芽早发。发病中等者叶缩小更明显,向后卷缩更严重,色黄质粗,节间短缩,叶序变乱,侧枝细小且多,不座桑果。发病重者叶瘦小似猫耳朵,腋芽不断萌发,细枝成簇丛生,似帚状。一般先由单枝发病,后向全株扩展。
发病规律: 病原在桑树主根里越冬,翌年5月到达枝叶,通过传毒媒介昆虫凹缘菱纹叶蝉及拟菱纹叶蝉传播蔓延。在桑树生长期内进行嫁接,不论砧木还是接穗,只要带病均可传播。菱纹叶蝉传毒过程是:病株里的植物菌原体被菱纹叶蝉吸入食道,通过胃到达肠部,然后渗过肠壁进入血淋巴,再到唾液腺,当菱纹叶蝉把口针刺入桑树健株细胞内或细胞间隙时,唾液呈胶状,围着口针成为涎鞘,口针拔出,涎鞘中的病原即进入桑体内,经过增殖达到一定量后显症。一般两种菱纹叶蝉的三龄以上若虫和成虫在病桑树上吸汁2~4天即可获毒,再经20天左右增殖后开始传病,一旦获毒则终生传毒。在桑园中拟菱纹叶蝉传毒力强,全年4代均具较高传毒率,其比例达36.6%~72.7%。凹缘菱纹叶蝉1、4代传毒率为2.4~19.3%,2、3代传毒率低或不传毒。生产上从6月中旬~10月均可传播,其中9月中旬进入传毒高峰期,潜育期20~300天。一般夏季或早秋染病的当年显症,出现初期症状,到翌年夏伐后出现严重症状。中、晚秋染病的,当年隐症或不发病,潜育到下一年夏伐后才表现症状。潜育期长短、发病轻重,与桑树品种、气温高低、桑树采伐时期及程度有关。红皮大种、火桑、湖桑32发病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植原体
防治办法: 加强苗术检疫,对无病区或无病桑园进行严格保护。(1)严禁把带病苗木及接穗、砧木运进无病区和新植桑区。新建桑园要自己育无病苗木。(2)选栽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如长江以北植桑区可因地制宜推广选7920江苏、浙江、安徽可选用育2号、育237、团头荷叶白、湖桑199等抗病品种。(3)采用脱毒技术,培育桑苗。(4)加强桑园管理,如春伐复壮,适量采用夏秋叶,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用氮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发病率低于30%的桑园,于7~9月,巡回检视发病情况,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同时要严格防治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重点做好冬季剪枝灭卵工作。(5)适时喷药消灭传毒昆虫,切断传染途径。第一次用药一般在4月中下旬,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一代叶蝉若虫。第二次用药应在夏伐后,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3000倍液防治1代成虫。第三次在9~10月,中秋蚕结束时,用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防治3、4代成虫。(6)发病株率高于30%的桑园则应考虑刨除旧病树,然后重栽。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又称萎缩病、癃桑、猫耳朵、塔桑等。分布在全国各植桑区,70年代以后不少地区暴发成灾。多发生在夏伐后,早的5月上旬始发,6~8 月进入发病高峰。病树2、3年后死亡,严重的病株率达60%,使成片桑园被迫毁掉。发病轻者桑枝顶端桑叶缩小变薄,叶脉细,略向背面卷缩,叶色黄化,腋芽早发。发病中等者叶缩小更明显,向后卷缩更严重,色黄质粗,节间短缩,叶序变乱,侧枝细小且多,不座桑果。发病重者叶瘦小似猫耳朵,腋芽不断萌发,细枝成簇丛生,似帚状。一般先由单枝发病,后向全株扩展。 病原  Mulberry yellowing dwarf,Phytoplasma 称桑黄化萎缩植原体,旧称 Mycoplasma like organism 简称 MLO,称类菌原体。电镜下可见筛管细胞中存在有菌原体,大小不一,圆形至椭圆形,大小约80~950(nm),无细胞壁,细胞膜为单位膜,厚约10nm,内部充满有核质样的纤维状物质,该病由桑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sellatiformis Ishihara)和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as sellatue Uhler)传毒。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在桑树主根里越冬,翌年5月到达枝叶,通过传毒媒介昆虫凹缘菱纹叶蝉及拟菱纹叶蝉传播蔓延。在桑树生长期内进行嫁接,不论砧木还是接穗,只要带病均可传播。菱纹叶蝉传毒过程是:病株里的植物菌原体被菱纹叶蝉吸入食道,通过胃到达肠部,然后渗过肠壁进入血淋巴,再到唾液腺,当菱纹叶蝉把口针刺入桑树健株细胞内或细胞间隙时,唾液呈胶状,围着口针成为涎鞘,口针拔出,涎鞘中的病原即进入桑体内,经过增殖达到一定量后显症。一般两种菱纹叶蝉的三龄以上若虫和成虫在病桑树上吸汁2~4天即可获毒,再经20天左右增殖后开始传病,一旦获毒则终生传毒。在桑园中拟菱纹叶蝉传毒力强,全年4代均具较高传毒率,其比例达36.6%~72.7%。凹缘菱纹叶蝉1、4代传毒率为2.4~19.3%,2、3代传毒率低或不传毒。生产上从6月中旬~10月均可传播,其中9月中旬进入传毒高峰期,潜育期20~300天。一般夏季或早秋染病的当年显症,出现初期症状,到翌年夏伐后出现严重症状。中、晚秋染病的,当年隐症或不发病,潜育到下一年夏伐后才表现症状。潜育期长短、发病轻重,与桑树品种、气温高低、桑树采伐时期及程度有关。红皮大种、火桑、湖桑32发病重。 防治方法  加强苗术检疫,对无病区或无病桑园进行严格保护。(1)严禁把带病苗木及接穗、砧木运进无病区和新植桑区。新建桑园要自己育无病苗木。(2)选栽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如长江以北植桑区可因地制宜推广选7920江苏、浙江、安徽可选用育2号、育237、团头荷叶白、湖桑199等抗病品种。(3)采用脱毒技术,培育桑苗。(4)加强桑园管理,如春伐复壮,适量采用夏秋叶,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用氮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发病率低于30%的桑园,于7~9月,巡回检视发病情况,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同时要严格防治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重点做好冬季剪枝灭卵工作。(5)适时喷药消灭传毒昆虫,切断传染途径。第一次用药一般在4月中下旬,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一代叶蝉若虫。第二次用药应在夏伐后,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3000倍液防治1代成虫。第三次在9~10月,中秋蚕结束时,用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防治3、4代成虫。(6)发病株率高于30%的桑园则应考虑刨除旧病树,然后重栽。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桑灰霉病

下一篇:桑花叶卷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