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桑拟干枯病 |
病害别名: | 桑胴枯病 |
病害英文名: |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梭孢黑团壳 |
病原学名: | Massaria phorcioides Miyake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腔孢纲格孢腔目,黑团壳属,梭孢黑团壳 |
病原介绍: | 子囊壳球形至扁球形,表面有菌丝柔组织缠绕,孔口部乳头状,开口在表皮外,内生子囊和侧丝。子囊棍棒状,内生子囊孢子8个排成2列。子囊孢子初无色,后变黑褐色,具隔膜4~6个。 |
病原中文名: | 桑生黑团壳 |
病原学名: | Massaria moricola Miyake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腔孢纲格孢腔目,黑团壳属,桑生黑团壳 |
病原介绍: | 子囊壳球形或近圆形,壳壁黑色,内生少数子囊,子囊有短柄,子囊孢子具3个隔膜,四周有胶质膜包围。 |
病原中文名: | 桑黑团壳 |
病原学名: | Massaria mori Miyake、M.mori (P.Henn)Ito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腔孢纲格孢腔目,黑团壳属,桑黑团壳 |
病原介绍: | 子囊壳球形或近圆形,壳壁黑色。子囊圆筒形,具短柄,大小140~160×40~5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至长圆形,具3个隔膜,大小51~65×18~26(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桑树 |
寄主英文名: | white mulberry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枝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早春枝条表面现水渍状椭圆形病斑,后逐渐扩展,当病斑包围冬芽时,冬芽不能发芽,当病斑环枝1周后,病部以上枝条枯死。桑拟干枯病因病原不同,分为桑平疹干枯病、桑腐皮病、桑粗疹病、桑丘疹干枯病、桑密疹干枯病、桑枝枯病、桑小疹干枯病等多种。桑平磨干枯病主要为害半截枝或幼龄枝条及苗干,产生椭圆形大病斑,有的长达30cm,黄褐至赤褐色,潮湿时呈水肿状,干燥后凹陷皱缩,病健部分界明显,病树树皮易剥离,表皮裂开后呈黑色,皮下生有黑色密集小疹。桑腐皮病染病枝干上密生很多小黑点,突起粗糙且明显,似盗鱼皮状。桑枝枯病多为害桑苗或幼树,在近地面枝条基部2~3(cm)处,产生黑褐色病斑,皮层坏死脱落,凹陷明显,四周生出很多暗黑色小疹。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在病枝部越冬。经伤口侵入。树势衰弱的易发病。采叶粗糙或害虫严重、遭暴风雨、冰雹及冻害袭击易发病。桑园管理不善,施肥不当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选用抗寒品种。(2)加强桑园管理。春季注意检查病枝、病芽,及时剪除烧掉,对轻病枝要求在最后1个病斑下6cm处剪下。合理采摘夏秋叶,夏秋两季适当增施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施用桑树专用肥,增强树势,尤其是中晚秋蚕结束时枝条上端要保留8~10片叶,使越冬枝芽充分发育,增强抗病力。秋后桑叶脱落后,及时清园。(3)冬季桑树休眠后或早春发芽前喷洒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600倍液或86.2%氧化亚铜(铜大师)干悬浮剂1000倍液、40%百菌清悬浮剂(顺天星1号)600倍液晶体石硫合剂80~100倍液、波美40~50石硫合剂进行枝干消毒。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桑胴枯病。易发生在采叶过重的幼龄桑树枝条上,半截枝较多见。早春枝条表面现水渍状椭圆形病斑,后逐渐扩展,当病斑包围冬芽时,冬芽不能发芽,当病斑环枝1周后,病部以上枝条枯死。桑拟干枯病因病原不同,分为桑平疹干枯病、桑腐皮病、桑粗疹病、桑丘疹干枯病、桑密疹干枯病、桑枝枯病、桑小疹干枯病等多种。桑平磨干枯病主要为害半截枝或幼龄枝条及苗干,产生椭圆形大病斑,有的长达30cm,黄褐至赤褐色,潮湿时呈水肿状,干燥后凹陷皱缩,病健部分界明显,病树树皮易剥离,表皮裂开后呈黑色,皮下生有黑色密集小疹。桑腐皮病染病枝干上密生很多小黑点,突起粗糙且明显,似盗鱼皮状。桑枝枯病多为害桑苗或幼树,在近地面枝条基部2~3(cm)处,产生黑褐色病斑,皮层坏死脱落,凹陷明显,四周生出很多暗黑色小疹。
病原 桑平疹干枯病病原有3种:Massaria phorcioides Miyake称梭孢黑团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球形至扁球形,表面有菌丝柔组织缠绕,孔口部乳头状,开口在表皮外,内生子囊和侧丝。子囊棍棒状,内生子囊孢子8个排成2列。子囊孢子初无色,后变黑褐色,具隔膜4~6个。M.moricola Miyake称桑生黑团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球形或近圆形,壳壁黑色,内生少数子囊,子囊有短柄,子囊孢子具3个隔膜,四周有胶质膜包围。M.mori Miyake异名M.mori (P.Henn)Ito 称桑黑团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与桑生黑团壳相似。子囊圆筒形,具短柄,大小140~160×40~50(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纺锤形至长圆形,具3个隔膜,大小51~65×18~26(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在病枝部越冬。经伤口侵入。树势衰弱的易发病。采叶粗糙或害虫严重、遭暴风雨、冰雹及冻害袭击易发病。桑园管理不善,施肥不当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寒品种。(2)加强桑园管理。春季注意检查病枝、病芽,及时剪除烧掉,对轻病枝要求在最后1个病斑下6cm处剪下。合理采摘夏秋叶,夏秋两季适当增施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施用桑树专用肥,增强树势,尤其是中晚秋蚕结束时枝条上端要保留8~10片叶,使越冬枝芽充分发育,增强抗病力。秋后桑叶脱落后,及时清园。(3)冬季桑树休眠后或早春发芽前喷洒20%噻菌铜(龙克菌)悬浮剂600倍液或86.2%氧化亚铜(铜大师)干悬浮剂1000倍液、40%百菌清悬浮剂(顺天星1号)600倍液晶体石硫合剂80~100倍液、波美40~50石硫合剂进行枝干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