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症状: |
病根上有根状菌束缠绕,初白色,后变为灰褐色,病根腐朽,剥开皮层后,可见菌丝体集结成扇状,紧贴木质部,并形成菌核。病树逐渐衰弱,终致枯死。 |
防治办法: |
(1)加强检疫,禁止从病区调运桑苗。栽植时对感病或怀疑苗木带菌的用45℃温水浸泡20~30分钟或0.3%漂白粉浸泡30分钟、1%的96%硫酸铜液浸泡1小时、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2)重病田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5年轮作。(3)加强桑园管理,做好改土工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酸性较重土壤施用生石灰100~150kg。(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连同残根一起烧毁。同时要挖一条深1m宽30cm的隔离沟,挖出的带菌病土堆在病区。(5)土壤处理用氯化苦熏蒸消毒或氨水灌浇消毒。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5kg拌土撒匀翻入土中。 |
总体描述: |
症状 病根上有根状菌束缠绕,初白色,后变为灰褐色,病根腐朽,剥开皮层后,可见菌丝体集结成扇状,紧贴木质部,并形成菌核。病树逐渐衰弱,终致枯死。山西、江苏、广东、四川均有发生。
病原 Rosellinia necatrix (Hart.)Berl. 称褐座坚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寄生在桑树主干表面的菌丝膜系由很多菌丝纵横交叉形成的,菌丝膜内部的菌丝是薄壁菌丝,直径2μm,也有小于1μm的。其外部的菌丝是厚壁菌丝,直径4μm,菌丝隔37~65(μm)处有一节膜,生出犁形膨胀胞,是该菌重要特征。犁形胞直径7~8(μm),常形成厚垣孢子,进行繁殖。病菌的菌丝柬从根的内部组织侵入后,使木栓层与木质部分离。皮层完全腐烂后,在木质部产生块状不定形黑褐色菌核。大小1×0.5(mm)。该菌在茎基处长出分枝的孢子梗,一个主枝上生出15~20个分枝,端部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圆形,单胞或2~3胞,大小725×2.50(μm)。病树全部腐朽,营养菌丝发育衰退后进入有性态。子囊壳产生于根表孢子梗丝中,球形,基生短柄,外壁黑色,内壁无色。内含子囊及侧丝。子囊圆筒形,有细长的梗,大小200~300×5~7(μm),子囊顶部具一椭圆形小块,子囊内具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长梭形,两端尖,黑褐色,大小40×7(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根状菌索、菌核在土壤中寄生或腐生进行越冬。病菌与桑根接触即传染,该菌多在土表1~10(cm)之间。病菌生长适温25℃,土壤湿度60%~80%,菌丝生长快。该病常年发生,5~8月蔓延很快。丘陵山区新建桑园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禁止从病区调运桑苗。栽植时对感病或怀疑苗木带菌的用45℃温水浸泡20~30分钟或0.3%漂白粉浸泡30分钟、1%的96%硫酸铜液浸泡1小时、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2)重病田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5年轮作。(3)加强桑园管理,做好改土工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酸性较重土壤施用生石灰100~150kg。(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连同残根一起烧毁。同时要挖一条深1m宽30cm的隔离沟,挖出的带菌病土堆在病区。(5)土壤处理用氯化苦熏蒸消毒或氨水灌浇消毒。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667㎡5kg拌土撒匀翻入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