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桑树膏药病

作者:桑树 来源:不详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桑树膏药病
病害别名: 烂脚病
病害英文名: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茂物隔担耳菌
病原学名:Septobasidium bogoriense Pat
分类地位: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隔担菌目,隔担菌属,茂物隔担耳菌
病原介绍:子实体淡灰色略带紫色,大小3~12×2~3.5(cm),厚650~1200(μm),由交织的褐色菌丝组成;原担子又称下担子,球形、亚球形,10~12×8~10(μm),上部产生长而扭曲的上担子,上担子具隔膜3个,大小25~35×5.3~6.0(μm);担孢子椭圆形或腊肠形,单胞,无色,光滑,大小14~18×3~4(μm)。
病原中文名:田中隔担耳菌
病原学名:Septobasidium tanakae (Miyabe)Boed.et Steinm.
分类地位: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隔担菌目,隔担菌属,田中隔担耳菌
病原介绍:子实体褐色,组成菌丝的壁较厚,褐色,直径3.5μm。下担子单胞无色,上担子纺锤形,具2~4个隔膜,大小49~65×8~9(μm)o小梗 35~63×3.5~4(μm),上生担孢子,担孢子镰刀形,略弯曲,单胞,平滑,大小27~40×4~6(μm)。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桑树
寄主英文名:white mulberry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在枝干上形成圆形至不规则形厚膜层,似贴膏药状。常见有灰色膏药病和褐色膏药病两种。前者初为茶色,后逐渐变为鼠灰色至褐黑色,后期发生龟裂。后者呈栗褐色,四周具狭灰白色带,菌丝膜表面为丝绒状。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膜在枝干上越冬,翌年5、6月间形成担孢子进行传播,担孢子有时依附于介壳虫虫体传到健枝或健株上为害,土壤湿润、通风透光不良易发病。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低洼潮湿桑园雨后及时排水,改善植株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抗病力。(2)用刀子或竹片刮除菌丝膜,然后涂抹波美40~50石硫合剂或20%石灰乳。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桑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老枝干。多在枝干上形成圆形至不规则形厚膜层,似贴膏药状。常见有灰色膏药病和褐色膏药病两种。前者初为茶色,后逐渐变为鼠灰色至褐黑色,后期发生龟裂。后者呈栗褐色,四周具狭灰白色带,菌丝膜表面为丝绒状。 病原  灰色膏药病Septobasidium bogoriende Pat.称茂物隔担耳菌;褐色膏药病病原为Septobasidium tanakae (Miyabe)Boed.et Steinm.称田中隔担耳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S.bogoriense担子果平伏,棕灰至浅灰色,边缘初近白色,海绵状,其上具直立的菌丝柱,柱粗50~110(μm),原担子球形至近球形或卵形,直径8.4~10(μm),其上生长而扭曲的担子,具3个隔膜,大小25~35×5.b6(μm)。担孢子腊肠形,无色,光滑,大小14~18×3~4(μm)。除为害桑树外,还可为害茶、核挑等多种果树。S.tanakae 子实体褐色,组成菌丝的壁较厚,褐色,直径3.5μm。下担子单胞无色,上担子纺锤形,具2~4个隔膜,大小49~65×8~9(μm)o小梗 35~63×3.5~4(μm),上生担孢子,担孢子镰刀形,略弯曲,单胞,平滑,大小27~40×4~6(μm),寄主同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膜在枝干上越冬,翌年5、6月间形成担孢子进行传播,担孢子有时依附于介壳虫虫体传到健枝或健株上为害,土壤湿润、通风透光不良易发病。  防治方法  (1)低洼潮湿桑园雨后及时排水,改善植株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抗病力。(2)用刀子或竹片刮除菌丝膜,然后涂抹波美40~50石硫合剂或20%石灰乳。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桑树灰霉病

下一篇:桑树氟化物中毒